放大圖片
■邢陌(白衣者)曾赴非洲國家贊比亞做了半年義工。圖為他與當地孩子的合影。
信奉經典 雲南發展培訓學院實行全英文教學,但這裡沒有固定課本、也沒有講台,師生多以圓桌會議的形式進行討論;這裡不設考試,但每項課程和活動都要以匯報形式進行評估。53歲的勞特會用漢語說很多「名人名言」,例如毛主席的「理論聯繫實際」、《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等。她笑說年輕時曾拜讀過《毛澤東選集》,當時以為中國遍地是「雷鋒」,到中國後才明白現實情形比想像複雜,但《毛選》及中國國學的經典文段仍成為她在雲南辦學的主要方針。
學生開口難 爭論迸激情
與勞特同樣來自丹麥的伊麗莎白是學院的教務主任,學員都喜歡稱呼她為小白。她經常與學員因為不同意見而爭論得不可開交,甚至有反對者會摔門而出。但小白引述「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說法稱,她喜歡學生與自己爭論,認為這是開啟思想的最佳途徑,而自己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知識,而從未感到「丟臉」。
她表示學院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工作的指導者,可以應對現實並解決困難。但是中國學生太「羞澀」,想叫他們開口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她覺得爭論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發言的慾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學習理論課程時,學生面臨兩個重大的考驗:一是自創一個俱樂部,自擬主題及活動,以動員大眾來參與;另外還要設計一項公開活動,例如預防愛滋病、婦女保健等,吸引公眾參與。在進行這些活動前,雖然學員都事前張貼海報作宣傳,但一般響應者寥寥。有學員情急之下便走上大街「緊急動員」,除了介紹勸說外,還會以表演節目及分享小零食的方式來吸引群眾。
來自蘇州的學員姚娟表示,在雲南的學習與她讀過的大學不盡相同,前者更強調與實際的結合。她指最大的收穫便是發掘了自身潛能,從項目策劃、財政預算、到時間分配,從動員公眾、演講、到當老師解說,令她掌握了獨立運作項目的全套流程和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