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幫助雲南貧困村莊的農民建蓋廁所,對不少學員來說是個考驗。圖為學員面對挖廁坑頗有些難為情。
潛移默化 在雲南發展培訓學院,下鄉到貧困山村服務是必修課,但不少村落跳蚤橫行,甚至有學員試過全身被咬了100多個叮痕。按照課程要求,學員要和農民一齊種植玉米、在路邊收割蕨菜和野生菌、和水泥、搬磚砌牆,並經常步行4、5個小時到鄰村;他們還為當地人修建生態廁所、為婦女講解健康知識、教小朋友唱歌跳舞等。8年來,勞特和她的學員們在雲南的鄉村開設了20多所幼兒學前班,為村民修建逾100所生態廁所,為當地百姓的生活改善做出了很多貢獻。
學前班被當地公認為較成功的項目,因為大家發現,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們更喜歡交流、能夠當眾表演唱歌或跳舞,還學會了刷牙、培養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但也有人認為有些項目的效果並不理想,來自甘肅的學員薛躍武指出,為村民建造的生態廁所本意是為了環保,但對於居住條件仍十分簡陋的村民來說,類似的廁所反而顯得「豪華」,所以部分農民不捨得用生態廁所,甚至只是把那裡當作倉庫。
勞特則對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學員在為村民上生殖健康課時,大家都害羞得抬不起頭;可是在下課後,卻有婦女指著生殖器的掛圖對勞特興奮地說:「原來我的老公就是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