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小學中低年級是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的最佳培養時期。 資料圖片
集師講益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常常由於缺乏足夠字量,在閱讀時造成語言障礙,進而形成理解障礙,最終導致他們閱讀興趣的下降。小學中低年級是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的最佳培養期,要抓好這個階段,應該把識字列為教學的重點。
我到香港駐校交流,發現這裡使用的教材琳琅滿目,選材編寫均由各出版社自定,而學校對教材的選用有絕對的自主權。在這種情況下,收入教材的文章是否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閱讀,要認識的字詞是否有科學的規劃呢?這值得廣大老師思考。而且香港學生學習的是繁體字,筆劃多、字形複雜,加上若使用普通話教中文,孩子如何通過非母語的教學語言學習既多又難的字呢?這麼多的疑問引起我的興趣和一連串的思考,並特別關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情況。
我所駐校的其中一所學校,去年開始實施「普教中」,今年則推廣至二年級。從我在課堂的觀察所看,學生已習慣了老師使用普通話授課,且表現積極、思維靈活、踴躍響應老師所提的問題。總結來說,他們的思維並未受到語言的影響,兼樂於用普通話表達。
識字教學環節仍有不足
但我觀察到,老師在識字教學的環節上仍有不足,未有清晰的教學思路和科學方法。只是把課文中的詞語寫在黑板上,反覆地向學生講解詞義,然後不斷問學生「聽明白了嗎?」學生則似懂非懂地隨聲附和「聽懂了。」接著老師示範書寫筆順,學生跟著摹仿,一堂課就這樣結束了。至於他們是否真的記住了這些字,明白其中含意及懂得運用?老師在課堂中並無進行考察。識字和課文的理解是完全脫離的,這種課堂教學,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高耗低效,極需優化方式。
閱讀思維能力需重培養
我認為,小學低年級的語文學習任務不僅為了識字,還要重視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只要了解孩子的識字心理,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隨文識字」在「普教中」的課堂中應是個好辦法。所謂「隨文識字」,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即從文章入手,所面對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令學生更快學會字詞的含意和運用。「隨文識字」最大的特點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在現行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是把生字從課文中提煉出來,專門用一堂課教授,這樣看來似乎很認真嚴謹,但卻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就算學生學會了生字也未必會用。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沒有對字詞的理解掌握,就談不上句段篇的銜接與發展。香港的小朋友缺乏說普通話的語境,培養普通話的語感大多只能通過課堂教學。我們要利用好「普教中」課堂的時間,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既掌握應用字詞、又培養了語感。而在這麼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隨文識字」就能使兩者相得益彰。 ■張偉定 (廣東省珠海市平沙實驗小學語文教師) ■標題及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