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楚令尹子囊之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3-31]     我要評論

 ■王兆貴

 楚國與吳國即將開戰,楚兵少而吳兵多。楚將子囊認為,照這樣打起來楚軍隊必敗,這種丟失土地、讓君王丟臉的事,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因此,他沒向楚王請示就下令退兵。

 到了國都城郊,子囊派人請求楚王賜死。楚王說,子囊退兵,是為國家社稷著想,現在看來確實於楚國有利,告訴子囊,我不會讓他死的。子囊說,對不戰而退兵之人若不處以死刑,那麼後世帶兵的人,就會以開戰不利為借口,效仿我臨陣脫逃。照此下去,楚國將成為天下最弱的國家。於是,子囊便退回去拔劍自刎。楚王說,誠如此,就成全子囊大夫的高義吧。殯葬時,楚王裝模作樣地將斧子與鐵砧放在子囊的三寸桐棺上,表示執行了死刑。

 從《說苑》的記述看,子囊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惜以身殉國,義薄雲天,令人敬仰。煞風景的是,《左傳》中的子囊之死,卻是另一個版本。據《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這年秋天,楚王派子囊揮師於棠(今江蘇省六合縣北),準備攻打吳國。吳軍閉城不出,楚軍只好回撤。殿後的子囊,以為吳軍不敢應戰而放鬆了警惕。不料行至一個險要的關隘之處,楚軍遭到吳軍伏兵的截擊,因首尾失顧而大敗。子囊伐吳回來,不久後就死了。

 按照《左傳》的記載,子囊是在率軍伐吳失利後死去的,而不是自殺,這與《說苑》的說法大相徑庭。不免讓我們大惑不解,究竟哪個「子囊」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從記事的年代、編撰的動因和成書的取材以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表述來看,當然是《左傳》可信。《左傳》記事起於公元前722年,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史,而《說苑》成書於公元前17年,是西漢奉詔領校秘書的劉向,書中採輯了大量民間圖籍,將紀實與虛構孱和為一體,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且原書大部分散佚,僅存五卷,後經宋曾鞏搜輯,方復原為二十卷。書中雜以議論,藉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意在勸善懲惡,弘揚教化,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於史實卻不足為憑。

 那麼,本來是打了敗仗後而死的子囊,為什麼會被吹噓成殺身成仁的英烈呢?

 子囊是楚莊王第三個兒子,名貞(字子囊),所以又稱公子貞。那時的楚國,已開始走下坡路,雄視中原的霸氣大為衰減,打敗仗的事兒也不止一次了。此前的鄢陵之戰,楚軍就被晉軍打了個屁滾尿流。子囊就任令尹後,為挽楚國頹勢,曾先後六次北伐。這次率軍伐吳損失慘重,無功而返的當年冬天,子囊去世。但不知為何,史書中涉及子囊身世的記載很少,死因也無證可考。據史料推測,子囊去世時不到四十歲,很有可能是身負重傷,鬱鬱不得志而亡。

 作為楚國的令尹,是執掌軍政大權的最高長官。但僅憑這樣的身價,後人是不會把忠臣的美譽送給他的。他之所以能被後世所讚賞,基於兩件事。一是楚王熊審自以為無德無能,有辱社稷,病故前請求給予惡謚,子囊公正執言,說他有功且能知過,遂謀謚為「恭」,亦稱楚共王;二是與他臨終前的政治交代有很大關係。子囊彌留之際遺言,一定要在郢地修築牢固的城牆。正是因為這個遺言,他才被稱為臨死不忘社稷安危的忠臣。表示忠貞愛國的成語「楚囊之情」,正是由此而來。既然如此,編撰歷史故事的人,出於教化向善之心,有意美化一下子囊就不奇怪了。這樣的現象,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應該說不獨唯是。

 類似「楚囊之情」這樣的歷史典故,雖然經不起史學家的考證推敲,但對於後世讀者來說,則不必過於較真,非要用嚴酷的史實去裁判修正美好的傳說,姑且作為文學故事來讀,也未嘗不可。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讓泉鏡花來教你寫小說 (圖)
古典瞬間:當林黛玉不流淚的時候
人文世相:乾隆談詩
亦有可聞:楚令尹子囊之死
豆棚閒話:關於孔子的黑色幽默
百家廊:融合今古,匯通南北 (圖)
琴台客聚:幽默李白
翠袖乾坤:檀香皂
一家之言:座頭鯨與熱鹿
生活語絲:「可樂」入口的故事
思旋天地:勞動節
海闊天空:美國婦女首次當家
台片官方補助經驗談 (圖)
聲光對談:翁子光、陳健康與《明媚時光》 (圖)
影音館:《禮儀師之奏鳴曲》 (圖)
孩子視力差 成績先「受損」
登廣告賣老婆 英男玩謝嘮叨妻
日皇慶金婚 特選101對夫妻當嘉賓
全球最大鬱金香展覽 荷蘭開幕
動物家品 添生氣增情趣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