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風花歲月:審美平均化 世界漸成美的荒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09]     我要評論

──對通俗藝術的一些思考

靜雨 北大美學博士生

 近日聽了北大邀請的南茜.弗雷澤(Nancy Fraser)教授的演講,加上研究範疇所及,接觸關於藝術與非藝術的論爭,問題越挖越深,也越益趣味盎然。

 「文化工業」這一概念是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中提出的,是法蘭克福學派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的總稱,它以建立在科學技術上的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為前提。其文化創造目的和創造手段與工業生產方式類似,它是一種標準化的大批量複製生產,從而創造消費使用價值。以文化工業生產為標誌、以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以現代傳播媒介為手段的大眾文化時代來臨了,而隨之衍生的是體現了相同特徵的通俗藝術。

 研究通俗藝術及文化產業,有必要借助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理論分析其背後的本質。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視野中,文化工業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且是經濟現象、政治統治現象,更是人的一種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法蘭克福學派在文化上的基本立場是維護文化、藝術的自律性本質,捍衛文化藝術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義;進而批判文化的經濟化、商品化,反對文化與政治統治的同謀關係,堅決否定和批判文化工業所造成的人的異化狀態。

按「標準」設計產品 扼殺主體個性

 藝術創作進入大眾傳媒時代後呈現多元化的局面,嶄新的形式衝擊藝術概念的邊界,傳統的藝術定義和理論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機械複製取消了藝術作品的人手創作的獨特性;網絡傳播取消了藝術觀賞的此時此地的唯一性;行為藝術、概念藝術等取消了藝術作品形式的必要性;文化產業及設計藝術取消了傳統藝術的非利害性;通俗藝術及流行文化取消了傳統藝術的自由自覺的主體性。那麼,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在哪裡?從負面的角度看,不免引起傳統精英藝術分崩離析的憂慮,因而發出「藝術終結」的悲嘆。從正面的角度看,這未嘗不是給美學研究提供一個深入反思的良機,從而全面檢視在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潮流下,藝術作為審美活動研究的主要對象,有哪些是最基本的元素和最根本的價值,無論到了哪個世紀,依然作為人類精神及靈魂棲息的永遠家園,作為自由自覺的主體的本真體現。

 另外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工藝設計與傳統美學的關係。設計工藝師將美學與科技結合起來塑造社會的審美化外觀。他們對美都有十分明確的看法,認為事物的審美價值是完全可以量化的。設計師通過社會調查、民意測驗、計算機數據處理獲得「美的標準」,然後按照這「美的標準」設計產品,進而大規模生產。我們姑且把這種美稱為「平均美」。而美學意義上的美是不能被抽象成為標準的,它只能透過每個主體的直接觀照而呈現出來。有論者認為「平均美」使消費者處於被動的狀態,扼殺主體的個性和審美敏銳性,把被文化工業緊緊操控的消費意慾誤以為主體的真實訴求,最後在審美價值被平均化、規範化的文化商品化的社會大潮中徹底迷失自身。在大眾酣醉於「平均美」迷陣的同時,這世界竟逐漸變成美的荒原!

 如此看來,通俗藝術不就是反藝術?設計美學不正是反美學?我們該如何看待通俗藝術借助文化工業無孔不入所產生的影響?如何調適精英藝術與通俗藝術的鴻溝,使其表現形式與價值取向多元互補?哪些才是我們真正的訴求,而不是受控於文化工業的包裝和推銷?這都是商品化、訊息化的時代向我們提出的深刻問題。

相關新聞
時人時事:打假波疑雲 廉署或介入 (圖)
ICAC might probe into suspicious match-fixing (圖)
風花歲月:審美平均化 世界漸成美的荒原
文山戲夢:重視個人與精神價值
英語世界:G20 Summit &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星空故事:太陽系有多大? (圖)
丁衍庸藝術 The Art of Ding Yanyong (圖)
一句話國學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