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普通話和方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4-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學好普通話,應從小培養。

柏 葦

 半個世紀以來,大江南北、舉國上下一直都在大力推行作為全社會共同交際語的普通話。如今「一國兩制」下的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也不甘落後,採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盡力加快「推普」的步伐,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港、澳同胞也都能說上一口雖說不上標準,卻也能夠隨意和內地人士搭腔交談的「官腔」。拿香港來說,回歸十來年,前後兩位特首董建華和曾蔭權都大力倡導實施「三語兩文」,而且身體力行,認真學好三語中回歸前基本不用的普通話。拿曾特首來說,這些年來,他的普通話日見進步,而特區政府一眾高官,在特首的帶動下,說普通話也已相當自然,不再望而生畏了。

 說起學習普通話,從小說著粵、閩(潮汕)、客家等方言的廣東人,一直被視為是學習難度既較大、學習態度又欠佳的人群。因而也就有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官話」的順口溜。說廣東人學普通話難度較大,確是事實,廣東人,包括大多數源自廣東的港、澳同胞,平常說慣的方言確是比較複雜,跟普通話的差別也確是比較大。但要說廣東人學普通話不積極,甚至有人還說廣東人就是不肯學,很「頑固」,這倒有點誇張,言過其實了。遠的不說,打從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各地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持續升溫,南北交流的日益頻繁,「推普」的步子也日漸加快,近期普通話在廣東城鄉的普及率已大為提高。至少省內城鄉各地的中小學教學用語,已大都使用普通話了。至於「窗口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基本上都能用普通話來接待顧客了。當前廣東社會語言交際的情況,儘管普通話能達到標準要求的人還不是很多,但能以普通話相互溝通的人,無疑已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了。換句話說,時至今日,在以方言複雜著稱的廣東省,普通話的使用率和覆蓋面都已大大提升,昔日「天不怕、地不怕……」的時代應該說是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推廣普通話這一國策,並非始自1949年誕生的新中國。早在民國之初,有識之士就發起了「國語運動」。五四運動提倡寫白話文,這是書面語言的一場大革新;而與之相應的,在口語的應用上,就有了「國語運動」。白話文和國語正是書面語和口語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可以說,半個世紀以來所推行的普通話,正是早年所推行的「國語運動」的繼續發展,兩者是一脈相承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正當大陸各地開始大張旗鼓「推普」之際,在台灣寶島上,同樣也如火如荼繼續著當年的「國語運動」。一個發達的國家,一個先進的民族,不能沒有一個全社會共同使用的通用交際語,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事。海峽兩岸都是龍的傳人,在這一點上,自然是有共識的。國語也好,普通話也好,說到底,它是代表全球炎黃子孫的通用語言,既存在於海峽兩岸同胞之間,也通行於全球各地華人社區之間,更被確認為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可見這一語言文字應用上的國策,是完全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的,也必然是順人心、合民意的。然而,在「推普」的過程中,偶爾我們也聽到 一些「雜音」,有人以為推廣普通話(國語)是要使各地方言從此退出社會語言交際的舞台,在人們的語言生活中銷聲匿跡。這真是天大的誤會!有這種誤會的人,主要是因為對社會通用語跟地方方言之間的關係缺乏足夠的認識,誤以為普通話(國語)和方言是相互對立,此消彼長的關係。實際上普通話也是在一種方言——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發展成為民族共同語後,普通話和其他方言仍然是兄弟姐妹的關係,只不過作為「老大」,它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罷了。能正確理解到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這種關係,也就會明白它們並非「對頭冤家」,是完全可以並存並用,可以相互補充的。

 推廣普通話(國語)從來就沒有讓方言在社會中消失的意思。我國「推普」的政策,實質上是想通過在全民中推行作為全社會通用語言的普通話,使原來只會說本地方言的人多學會一種全社會共同使用的交際語,從而使自己從單一的方言生活過渡到方言+普通話的雙語生活。並進一步使普通話成為社會上主要的公共交際用語,包括學校教學用語、公務接觸用語、傳媒宣傳用語和來自不同方言地區人們之間的溝通用語等,亦即所謂的「四種用語」。與此同時,讓方言退居為鄉親之間的溝通用語和家庭用語。換句話說:就是要推廣一種(普通話),保留多種(方言);要並存並用,有主有從,各司其職。一旦達到既大力普及了普通話,又充分發揮了方言的作用,「推普」就堪稱成功了。要做到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仍然充分發揮方言的作用,我認為非對方言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不可。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正確理解方言跟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地域方言,當然也就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了。離開了粵語這個方言載體,哪有什麼粵曲粵劇可言?同樣的道理,要承傳、發展遠近馳名的客家山歌這一客家文化的優秀代表,又怎能離開客家方言?毋庸置疑,通行於不同地域的地方方言,總能夠最有效地反映出地域文化中異彩紛呈的種種特色。大凡民俗風情、歷史文物、自然景觀、民歌民謠、工藝美術,乃至飲食起居、婚喪禮儀,莫不以獨具一格的地方方言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一首千古吟誦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道出了鄉音的無限情感魅力;一個浪跡天涯、久別鄉井的遊子,偶爾在異國他鄉邂逅素昧平生然而鄉音無改的來自故土的鄉親,那喜悅、親切、激動之情,始終是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所難以表達的。記得十年前筆者作客星洲,有份宗親會館的刊物《源》上門約稿,我給寫了一篇《留住方言留住根》的小文,編輯部在發表時就專門附上一幅刊頭畫,畫的是 一棵枝葉茂盛、鬚根滿地的大榕樹,襯托出「根」的主題來。要說千百年來我們的老祖宗在我們身上留下了甚麼印記的話,我想,代代相傳而無以泯滅的,正是掛在我們嘴上的方言鄉音。當我們把各地的方言鄉音和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文化長河連繫起來時,我們自然就會深深感受到方言的魅力,也自然會明白為什麼要推廣普通話卻不能拋棄方言,普通話和方言將始終在我們的社會語言生活中相伴而存,在普通話不斷得到普及的形勢下,方言也將永遠在它所通行的範圍內充分發揮其無可替代的作用。

 總之,在大力推廣全國性的社會通用語時,也一定會注意繼續發揮各地方言的作用。在我國全國語言運用的總格局中,讓普通話唱「主角」而讓各地方言、特別是像粵語這樣的「強勢方言」發揮「配角」的作用,無疑是當今我國社會語言應用中不會逆轉的走向。近期國家十分重視拯救瀕危語言及方言的工作,一些因各種原因導致社會上應用的人很少,有面臨消失之虞的語言及方言,現正組織專業力量加緊調查研究,把珍貴的語言資料搶救下來。由此可見,方言是多麼可貴的語言資源。「推普」的發展決不會導致方言輕易喪失它的作用,這一點是完全可以放心的。 (語文雜議.之一)下星期續

作者簡介

 柏葦,語言學家詹伯慧筆名。廣東饒平人,長期從事漢語方言研究及語言應用研究。師從王力教授及袁家驊教授。曾任教武漢大學30年。1983年起調任暨南大學教授,並擔任暨大復辦後首任文學院長。曾受聘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並曾應邀到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等開設講座。現為暨南大學教授,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兼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

相關新聞
百家廊•普通話和方言 (2009-04-13) (圖)
杜亦有道•永遠的方姨 (2009-04-13)
思旋天地•復活節小雞 (2009-04-13)
一網打盡•美國失業統計 (2009-04-13)
琴台客聚•傳女孫不傳男孫 (2009-04-13)
翠袖乾坤•越老越火 (2009-04-13)
太極人生•品茗之趣 (2009-04-13)
百家廊•為什麼不去寶華山? (2009-04-12) (圖)
脈望書房•小城故事 (2009-04-12) (圖)
生活語絲•沖繩戰役的「自殺」 (2009-04-12)
隨想國•波蘭.蕭邦 (2009-04-12)
師人物語•家長是「好人」嗎? (2009-04-12)
琴台客聚•粵方言北伐三十年 (2009-04-12) (圖)
翠袖乾坤•生死本能 (2009-04-12)
醫情識趣•快樂方程式 (2009-04-12)
百家廊•我是生存主義者 (2009-04-11) (圖)
杜亦有道•難看嘴臉 (2009-04-11)
隨想國•二十四.橋 (2009-04-11)
海闊天空•《台北人》羞辱台灣女性? (2009-04-11)
琴台客聚•煙士披里純 (2009-04-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