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海闊天空:也談台港兩地閱讀經驗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5-02]     我要評論

蘇狄嘉

 台灣的詹宏志、香港的陳冠中(其實,這樣以地域來形容他們已不符現實,兩人不僅遨遊於兩岸三地,他們的著作、言論,亦遍存於海內外華人世界,跨越了地域之限),出版文章刊物多,看的書也多,博聞強記,請他倆現身說法,說說港台兩地閱讀經驗,當然是一時之選。

 本版同文日前引述詹、陳兩位,不約而同,他們早期都不滿自身環境的讀物,反而受對方所在地的文藝作品啟蒙,也異口同聲嘆惜,港台兩地當年丰采已褪色。先看「文星」李敖、後看「號外」陳冠中等文章長大的台港一輩,總結自己的閱讀經驗,諒亦有同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精英多數懷著過客心態,放眼世界,物色長居之地;另一方面,由於現實的吃飯問題,這資源缺乏小島的人,積極向外尋找商機,於是,形成兼習中西、資訊靈、反應快的務實功利香港。反映在文化讀物方面,則是迅速吸收世界各地新生事物,走在潮流前頭。這個長處,正是詹宏志所說,他和台灣同輩們受了香港啟蒙。不過,缺失的是深度不足,過於功利、沒有深度論述,致使陳冠中這一輩的香港人,要在台北的書叢尋找滿足。

 戰後初期,不少內地文化精英渡海去了台灣定居,繼續在文藝、傳統哲學倫理方面鑽研,台灣高等學府固然吸納大量文史哲精英、出版界,文化圈子裡,也多的是學貫中西、名重一時的宗師,人人著作等身,讓香港青年孺慕不已。

 台灣文化界在七十年代後期,已衝破當局的意識形態枷鎖,大量介紹不同國家、宗派的文藝創作;國際知名大獎的作品,固然第一時間譯成中文推介,很多寂靜無名的作品,只要是有特色的,台灣出版界也不吝翻譯推出。

 反觀香港,功利心態日漸更濃,流行讀物一面倒向消閒、物慾,出版物平均質素和社會閱讀風氣,此消彼長,和台北差距越來越遠。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規模不錯很大、人流的確驚人。可是,問問真正愛書的人,有幾個入場搜羅書刊?

相關新聞
海闊天空:也談台港兩地閱讀經驗 (2009-05-02)
隨想國:戰爭的悲涼 (2009-05-02)
生活語絲:高速公路不高速 (2009-05-02)
詩幻留形:《秋螢》的重現與消失 (2009-05-02)
翠袖乾坤:新聞佳作尋趣 (2009-05-02)
琴台客聚:司馬長風的識見 (2009-05-02) (圖)
百家廊:「死不起」的拷問 (2009-05-02) (圖)
百家廊•當學生「應試」成「考試機器」 (2009-05-01) (圖)
杜亦有道•菲島印象 (2009-05-01)
扶林晚風•淡薄名利 (2009-05-01)
一網打盡•政治食秀 (2009-05-01)
琴台客聚•和陸穎魚去看陸詠端 (2009-05-01)
翠袖乾坤•談影展說影后 (2009-05-01)
寫我遊情•美國女人難做 (2009-05-01)
百家廊•民間檔案—《老檔案系列》的緣起 (2009-04-30) (圖)
生活語絲•冷血的張愛玲 (2009-04-30)
思旋天地•星不如老 (2009-04-30)
海闊天空•較深層次聽成龍的話 (2009-04-30)
琴台客聚•有心裝冇心 喝罵「賊配軍」 (2009-04-30)
翠袖乾坤•再回香港 (2009-04-3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