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10多年來一直以國際金融中心作為定位,並有多方面的優勢,但這些優勢能否保持,端看政府的管治方向和港人的危機意識。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香港過去數十年急速發展,而10多年來一直以國際金融中心作為定位,「紐倫港」的地位牢不可破。不過,正當香港人享受金融中心帶來的繁華生活時,國務院於早前卻正式通過要在10年內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令人關注香港會否被取代。這個「雙城記」事件,實值得作為未來社會棟樑的同學,運用多角度的通識思維,對香港的發展基石—金融中心作全面的審視,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金融中心全球名列第四
探討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優劣之前,我們不妨從排名入手,了解現時香港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角色。英國倫敦市(City of London)委託調查機構於08年調查全球62個金融中心,以發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在10項評分當中,香港大都能取得第三或第四的排名,令香港於世界名列第四,排名與半年前的上一期報告維持不變,顯示香港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仍能維持強大的金融中心地位。
競爭力全國排首位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月發表一年一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報告對兩岸三地294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作比較,並將51個重點城市的12個分項競爭力,包括人才、資本、結構、制度、開放、綜合區位、政府管理作出評分,顯示香港較深圳、上海及北京等稍為優勝,位列最具競爭能力城市之首,但香港的科學技術和基礎設施等,已被上海迎頭趕上,在環境、文化及企業管理等方面,更落後於內地多個城市。
想一想:
1. 留意上述調查的評分準則,你認為評分的內容是否全面?
2. 香港在不同的調查中位列高位,這能否代表具備了「持續發展」的可能?
特首曾蔭權在去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法制健全、資金自由出入、資訊流通、金融業人才薈萃、經濟充滿活力,這些都是香港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為加強香港金融業的深度和廣度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不妨以此作為基礎,分析香港的優勢。
港優勢
政治:背靠祖國 兼享自主
香港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自97年回歸後,一直奉行一國兩制措施,在經濟發展上既享有背靠祖國之利,同時亦在發展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性,為經濟發展打下良好而穩定的社會基礎,使香港的外匯儲備達1,771億美元。
自由貿易與低稅率制度
香港政府對經濟一直採「積極不干預」政策,容許經濟在適度的監察下自由發展。香港連續15年獲《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香港不設關稅、配額等貿易限制,市場自由,亦沒有外匯限制,資金可自由進出,企業及個別行業的擁有權亦無國籍限制。此外,香港本地及外國公司需繳交的利得稅率亦很低,只有16.5%,而且更沒有銷售稅或增值稅,增加了本港的營商競爭力。
尊崇法治精神
香港的司法制度沿用英式的普通法,採行政、立法、施法獨立的分權模式,與紐約和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相近,加上整體社會尊重法治精神,使不同的商貿機構得到一定的法律保障,增加投資信心。
積極培育人才
香港的人才競爭力一直位列前茅。本港政府為學生提供9年免費教育,於新學制落實後更擴展至12年,令香港市民普遍知識達高水平。而香港近年更提出發展本港成區域教育樞紐的口號,積極推動高等院校的發展,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資訊流通
在全球化之下,資訊獲取的快慢成了致勝關鍵。香港享有受憲法保障的新聞及言論自由。香港有傳媒機構約130家,同時並無新聞審查,本港及海外刊物均可自由流通。而政府近年大力發展無線上網服務,使不同人士能隨時了解最新的資訊。
負面因素
經濟發展成本高 基建有限制
香港為已發展城市,商業成本昂貴,加上人多地少,可供未來發展的空間有限。而本港雖然基建質素方面良好,然而仍未能與內地接軌,降低了基礎設施的效用性。
空氣質素差
香港的空氣問題遭詬病由來已久。環球人力資源ECA International早前公布城市排名調查顯示,雖然香港企業相當注重外派員工社群的利益問題而於全球位列11,但空氣污染為威脅香港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機構更認為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是當局應首要面對的問題。
危機意識不足
儘管香港擁有優厚的人才,但繁榮的溫室卻容易令人耽於逸樂。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更認為,只要5年,上海的金融競爭力就和香港打平,原因是「上海政府願意做事情,而且每一天都在做事情。」相反,港府習慣飯來張口,現時機遇已過,後悔也來不及。而國家總理溫家寶指出香港「不進則退」,正切中要害。從心態著手,居安思危,積極配合世界及中國的經濟發展,為港人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