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有關注國民教育的團體指,國民教育不應只是教唱國歌或認識國旗,還須加強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了解。圖為本港一所中學們的升旗禮。 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彭美芳)香港回歸即將12年,政府及中小學均大力推行國民教育。一項研究顯示,就與祖國的密切關係,香港高中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情理兼備,在建立國民意識及感情的同時,仍然懂得保持客觀批判。82%受訪者指,作為國民,除會了解中國的優點外,也應主動並客觀地認識中國的缺點;亦有逾8成人認同「使中國強大是我們的責任,但要考慮做法是否合理」。然而,被訪學生也反映,現有學校國民教育往往偏重中國的文化、歷史及傳統;僅得約1成人指,校內經常提及關於中國政治、經濟以及環境等資料,未有全面協助其認識國家發展。
由多名大學生組成的突破青年研究網絡小組,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進行了國民教育與青少年愛國態度研究,向全港12間中學1,022名中四至中七學生派發問卷,了解其愛國態度及曾接受的國情教育內容。結果顯示,受訪學生普遍都能做到理性愛國,不會盲從附和,而樂意做個建設性的批評者。
除上文所述意見外,77.1%學生指不同意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要支持國家所有政策。另有78.5%學生指「我擁護國家,我有責任指出國家政策的對錯」;78.3%表示,為了國家的進步,會反對中國政府制定的不合理政策;亦有70.5%人認同,自己關心中國的資訊,並想查證其真確性。
1成人指校內有講授政治發展
受訪高中生普遍認為,現時國民教育內容偏重於歷史、文化方面,較少提及政治及經濟等議題。在他們曾經接受過的國民教育內容裡,34.7%的人指校內經常提及「中國人的共同價值觀(如忠孝、禮義廉恥等)」、30.4%指經常提及「中國人的近現代史」;但校內經常提及國家政治架構及發展的只有9.7%,提及環保與經濟議題的也分別只得14.4%與10.7%。
而在同學到外地旅遊時,稱自己為「香港人」仍佔大多數約57.5%,其次是17.9%稱自己為「中國人」,及13.3%稱「來自香港的中國人」。
團體指國民教育課程不統一
負責調查的青年研究網絡小組主席林俊杰指,結果反映港生熱愛國家,能以積極理性態度了解國家;同時也發現到目前國民教育欠全面。突破事工研究及發展部經理陳競存補充,現時中學內未有國民教育的專門科目,課程又不歸一,再加上本港老師對國家現時發展的認識並不深,所以偏重文化歷史元素。他認為,除唱國歌或升國旗外,學校應更全面讓學生認識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及地理等方面,才是國民教育的正確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