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海巖10日電】國家信息中心10日發表最新報告表示,未來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出現滯脹(經濟增幅追不上物價增幅)的可能性非常大,受能源、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的影響,中國可能出現CPI先於GDP回升到長期平均水平,進而出現階段性滯脹。報告建議,宏觀調控部門對潛在的滯脹風險提前作出反應,防患於未然。
世界經濟尚未好轉
這份由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政策動態課題組撰寫的報告認為,世界經濟下滑態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好轉,同時,由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一致地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發了對未來世界性貨幣貶值及通貨膨脹的極大擔憂,沒有哪一種貨幣可以成為安全的避風港,這樣,減少貨幣資產、持有實物資產就成為大家的一致選擇,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勢在難免。
至於中國,報告認為,未來中國物價面臨較大的通脹壓力。報告認為,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出現持續飆升的勢頭,「輸入型」通脹壓力大增;而一旦經濟回穩,大量貨幣投放的乘數效將很快顯現。報告預計,從第三季度開始,在巨大的貨幣供應量刺激下,「寬貨幣」、「寬信貸」的雙寬組合,加上「輸入型」通脹壓力,由通縮趨勢轉化為通脹趨勢的轉換速度將加快。
貨幣政策應適時轉向
「受能源原材料價格走勢影響,未來CPI可能先於GDP回升到長期平均水平,呈現階段性滯脹局面。」報告建議,貨幣政策在繼續保持「適度寬鬆」刺激經濟回升的同時,需對潛在的滯脹風險防患於未然。「如果CPI越過3%的警戒線,而GDP增速仍在9%以下徘徊,經濟出現滯脹苗頭時,貨幣政策應及時轉向,從偏積極轉向相對中性。」
報告認為,為防範通脹風險,目前沒有必要大幅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