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小組治療 尋找暴力根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6-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外國開始流行小組治療。

 一直以來,治療施虐者暴力問題,多數以個人或夫妻方式進行輔導,正反映社會普遍認為,家庭暴力只是施暴者和被虐者的問題。近年,開始有專家提出以「小組治療」為施虐者進行治療,在小組引入施暴者和被虐者以外的家人及有關人士。目前,香港仍未引入有關方法,但有研究指,小組治療超越傳統治療方式的限制,輔導員可扮演更客觀的角色,不會被視為雙方的審判者,以便進入深入輔導。

 西方學者Stordeur & Stille的研究指出,小組治療比其它方式更有效。傳統方法,側重把責任指向施暴者的內心問題,認為暴力事件,只不過是施暴者情緒失控或因衝動而產生暴力念頭所致。但在小組領悟模式(Insight Model)中,施虐者也同被視為受害者,強調的不是其暴力責任,而是認為他也有需要獲得治療。專家認為,小組能讓施暴者進行個人反省,找出潛藏在童年回憶中的受傷經歷,提醒他自己也是脆弱的人。在這種治療模式中,施虐者的定位得以改變,可減低他日後的暴力傾向。

 在相互影響模式(Interaction Model)中,則從系統化角度分析施虐者的一連串暴力行為。理論認為,暴力事件是施虐者和客觀環境互相配合而產生。在上述理論模式基礎上,小組治療焦點散落於每名家庭成員當中,共同找出引致施暴的原因。在治療過程中,其他家庭成員亦可學習表達自己和關心別人,日後彼此間的誤解和忿怒便得以容易化解。再配合傳統的認知行為模式(Cognitive Behavioural Intervention),讓施暴者明白憤怒情緒是可以透過方法控制,在發怒前提高警覺,從而學習不使用暴力,加上家人的配合,治療便可事半功倍。治療中,組長會重組家庭成員的價值觀,針對他們不負責任和冷漠的態度。暴力事件的出現,很大程度是基於家庭成員過份自我中心,忽視別人的感受所致。

相關新聞
愛自己 愛家庭 愛社會 零暴力社會從治本出發 (圖)
零容忍 強制性輔導治療 (圖)
小組治療 尋找暴力根源 (圖)
防患未然 從教育入手 (圖)
社區網絡 防治家暴 (圖)
互相體諒 達致和諧
總結:
低迴思索吾文章 華文獎五人談 (圖)
有話講
政府的承擔與港人的自省 (圖)
書介•河岸 (圖)
我與父輩 (圖)
《論勢——曹仁超創富啟示錄》 (圖)
《邪馬台國戰記 聖戰少女:遙》 (圖)
《老鼠記者漫畫版 5-遇上了冰川巨獸》 (圖)
送書印花
徵稿啟事
百家廊•做文化遺產的守夜人 (圖)
翠袖乾坤•人生不過如此
一網打盡•天眼難測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