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低迴思索吾文章 華文獎五人談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6-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左起:林恕全、胡妍妍、曾淑陽、李成鋼、陸蓓容

文/攝:黃納禧

 寫作之於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當文章不再為經國之大事,創作多被視為跟社會脫離的獨腳戲,也許不再有人問「你在寫什麼?」;取而代之是「你為什麼要寫?」不如說寫作就是為了寫作吧,我想至少也會獲得他們五位的認同。

 由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舉辦的「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下稱「華文獎」)是華文文學界盛事,今年講座、頒獎、展覽活動安排於6月5及6月6日舉行,記者待典禮結束,請來了分別於散文組及短篇小說組得獎的五位年輕作者分享他們關於創作的種種。

 看今年的資料統計,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幾近千篇,散文及短篇小說組各有300多篇,而翻譯組亦有200多篇,五位最終獲獎的作者──曾淑陽、陸蓓容、林恕全、胡妍妍和李成鋼,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及新加坡三地,因身處不同的地理空間、不同的歷史背景與文學氛圍,這次促就而成的同台修行,閑聊地方文化、討論文學觀念、創作態度、如何練就一個作家等題目上都迸發出奪目的火花。

 而給記者第一個印象,更是這五個不過二字頭的文壇新手,對文學與創作的看法都有一份難掩的成熟與世故。

書本與生活的養份

 寫作之於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如果說所有寫作的原初都是源於對生活的客觀記錄,散文應是由此衍生而成的文類本宗;基於對神話的想像、生活記憶的重組,將生活經驗的想像與重構又造就出小說的藝術……籠統的說了一輪無非想強調五人對「生活經驗」的重視,不論是紀實還是想像的文字,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出對生活的關注。

 在散文組掄元的曾淑陽應是當中年紀最輕的,也是唯一一個唸工科的。當被問及寫作的養份時,她說:「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看的書。我覺得無論哪個學科都有它的魅力,就算是自然、科學裡面有很深哲學的感覺,世界本來就沒有那麼多學科,但每一種都可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認識這個世界,然後可以把書中的與生活中新了解到的融合在一起;如果一個作家一天到晚只躲在自己生活裡面,不接觸其他的東西,就很難有一個開放的心靈,就算對某種事物認識很深,都不可能再有發展。」

 他們都認同,大家吸收的文學名著大同小異,昆德拉、卡爾維諾、卡夫卡他們全都會看,中、台現當代作家的小說更是不消說,此外,來自新加坡的李成鋼多看馬華作家的作品,熱忱日本文化的林恕全就向大家介紹了他近來愛讀的(木+通)口一葉。

 然而書本卻不能有助於建立一種來自生活體會的獨特情懷,曾淑陽寫的是離家出走的親身經歷,同時也有成長過程中對歷史的理解;陸蓓容愛她的家鄉杭州,她也自信因比在尋常生活中漫不經心的人留意到更多的細節,因而寫成了一篇優美的《西湖竹枝詞》。

 他們的作品確有與別不同的元素,方談得上有得獎的資格;而他們對於這一代的寫作處境,又有何感想?

為一代人平反

 現在文學界很流行談80後寫作現象,「肚臍眼」、「私密」寫作雖不是什麼大是大非,卻又往往附帶貶意而來。來自台灣的林恕全對80後說反應較快,也提出了他的觀察:「評論者講的應是網路文學。我想對於寫的人來說,他們寫的必然是自己過的生活,但問題是現在社會上的人,小如一些人在走路的時候,一邊談電話,往往將旁邊的過程都忽略掉,不能觀察周邊的世界;大如很多人看新聞都先看娛樂版,其他就統統拿掉。因此才會有書寫很『私密』的說法,因為他們都寫別人不明白的事情。」

 那麼就認同別人對你們這一代的評價嗎?

 說自己「本來有點恍惚」的胡妍妍提出一個頗有趣的看法:「有可能上一代人都寫這些東西,只是當時他們是不發表的,他們寫日記,其實都是私密的事情;現在發表的途徑多了,很多文章都公開了,才覺得現在人多寫私密的東西,所以不一定與年齡有關,是社會媒體(不同)的問題。」

 陸蓓容也認同說:「我覺得寫作不一定有最終目標,是自由的,如果像周作人能悲天憫人,是很偉大的表現;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自己、關心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且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根本無可能做出對世道人心有益的事情。我認為好的文章首先能知道自己想說出什麼,不能說一個人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就說這文章氣格少,不夠大方、太自私,這樣說不公道。」

不當作家

 但其實文學的道路本身就是難行的,記者十分關心,五位年輕人有否想過當個全職作家?

 曾淑陽立即給了在座各人一個堅實的答案:「如果我跟爸媽說當作家,他們會說死了,你以後會死了。」當下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

 不過這也不只是簡單的一句戲言。一直在中國大陸生活的曾淑陽、陸蓓容和胡妍妍都認同在內地跟別人說要當個作家是一件很傻的事,年紀小的曾淑陽繼續世故:「有感慨就把它寫下來,作家只是一個身份而已,一個人還有許多身份,如果當一個全職作家一天寫不出來怎麼辦?」

 陸蓓容則情願繼續保持遇到有趣事就寫在BLOG的狀態;至於在散文、小說同時得獎的胡妍妍,她則笑言「非當不可就當」。

 當然也不乏想當作家的,受教於廖玉蕙教授的林恕全,自大三開始研究飲食文學,今次得獎的作品也是與食相關的,「我一直受老師影響很深,以為寫作可以是一種關心社會的方法,所以想當個作家。」

 再說下去,大抵還可說出十萬個當與不當作家的理由,但對於眼前這五位年輕獲獎者,都不是當前要決定、可決定的事情吧?寫作的道路是漫長的,記者也記得李成鋼說的「同一陣線」──他們就站在文字的同一陣線,用謙卑的心繼續寫下去。

相關新聞
愛自己 愛家庭 愛社會 零暴力社會從治本出發 (圖)
零容忍 強制性輔導治療 (圖)
小組治療 尋找暴力根源 (圖)
防患未然 從教育入手 (圖)
社區網絡 防治家暴 (圖)
互相體諒 達致和諧
總結:
低迴思索吾文章 華文獎五人談 (圖)
有話講
政府的承擔與港人的自省 (圖)
書介•河岸 (圖)
我與父輩 (圖)
《論勢——曹仁超創富啟示錄》 (圖)
《邪馬台國戰記 聖戰少女:遙》 (圖)
《老鼠記者漫畫版 5-遇上了冰川巨獸》 (圖)
送書印花
徵稿啟事
百家廊•做文化遺產的守夜人 (圖)
翠袖乾坤•人生不過如此
一網打盡•天眼難測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