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班攝影記者與新聞工作者合作,希望擴闊大眾對圖片的想像。
文:卡飛 圖片由柒菲提供
新聞報道要成功,除了靠文字,還得靠圖片。傳統以文字為主的新聞報道,圖片只是配角,攝影記者的地位並不受到重視,但近年報刊愈來愈重視照片、表格、模擬圖片的使用,新聞圖片佔有更大的篇幅和更重要的版面。不過,對於新聞攝影,一般人只會想到要快,要真,但真的只有這些,是不是還有其他呢?
最近,有一班來自不同報刊的攝影記者及新聞工作者,自資推出一份免費雜誌《與××不符》。他們表示,希望以照片作為討論的平台,讓大家明白相片並非只是記錄真相,新聞攝影不是一種工具,因為大家都沒有思考過拍攝目的、功能、意義、影響等,而拍攝更不單關於技術,要處理的,是如何對待、處理和解讀。
這班人以「柒菲」為名,雖然有不同的背景、性格、想法、理念及手法,但都希望以照片為手段,在季刊《與××不符》中,和其他人分享和交流,令大家明白拍攝究竟包括甚麼,好像拍的人,被拍的人或事、包含的意義、被解讀的意義。
《與××不符》每期有一個主題,如在剛推出的試刊號0.5期中,便以「與事實不符」為題,以自己的照片去解讀及發揮這個主題,大家的手法、風格、取材都大有不同,透過這種多樣性闡釋照片應有的無限,有限是人們對照片的想法。因此,在「與事實不符」的大前提下,可以看到Joey的「新聞圖片」、Pak Kei的「移動家居」、Paul Yeung的「資本主義走得去邊?」等。其中一位成員Joey表示:「有人說這試刊號的主題不夠連貫,太雜亂,我又覺得不是一個大問題,這是我們預料的,或可以說是我們故意的。」
新聞攝影應是甚麼
Joey說他們的讀者不單純是喜歡攝影的人,而是對攝影有思想的人,前者可以看其他攝影雜誌,因為裡面已有很多技巧教授及新機評鑑,但他們希望大家看到各人的作品,引發大家思考新聞攝影為甚麼可以或不可以是這樣,而如何去解讀,是沒有預設的框框,也不一定要有所謂的結果,因為他們不想去「教」大家新聞攝影應該是這樣。
在《與××不符》中,不單會有新聞及專業攝影師的作品,他們還會找對照片有想法的人士,是藝術家也好,是作家也好,以照片作為交流、分享想法的媒體及平台。據Joey透露,早前他於城市大學新媒體學院的畢業展覽中看到一位學生的作品,覺得他的技術很不錯,有獨特風格,最重要的是流露出個人想法,所以已邀約他將其作品登於約10月推出的第1期中。
這班傳媒工作者希望以自己的作品,讓大家明白到一張照片是有其精神,即其生命,跳入圖片,就像鑽進文字間,倒轉看,翻頭想,走出某種框框,應該也可以有某種改變,不是靜態的觀看閱讀,而是動態的討論交流。不過,能否達到這目標,還需要讀者看過後,是不是仍評論他們的圖片是不是美麗清晰,而是思考這班人想透過照片做些甚麼,和大家如何對待這種討論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