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海巖、本報記者邱婷15日電】高額外儲一直被視為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在金融危機下可成為金融和經濟的調節器;另一方面,在美元預期貶值、全球流動性氾濫之時,也面臨縮水風險,並增大通貨膨脹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不少專家都認為,在現階段,中國絕大多數的外匯儲備還是會繼續流向美國國債。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表示,在海外購買資源和技術,並不能完全支撐中國快速增長的外匯投資需求。入主公司、礦藏,無可避免地會遭遇當地政治阻力,一個項目可能被拖延數年。至於將投資分散到美元以外的資產,也同樣受到制約。歐洲、日本並沒有足夠多的主權債券可供認購,強行購買只能炒高這些金融資產價格,製造新的泡沫和風險。
至於長期出路,陶冬認為一是刺激內需,減少順差;二是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根本上解決外儲投資難題。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楊濤預計,未來中國的外儲運用方向將有兩方面變化,一是適度降低對國外金融資產的持有,增加對戰略性資源等實物資產的購買;二是通過合理模式增加對擴大內需的直接或間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