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先進的和諧號火車,令旅客到廣州旅遊更方便。 資料圖片
穗港人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新中國建立後,掛在廣州當時最高建築長堤愛群大廈的一條巨大醒目的標語,振奮人心。我有幸於1955年秋參加香港旅遊團在廣州看到的歷史一幕。過了一年,1956年秋我從香港那邊跨過羅湖橋時,回望身後生長於斯的香港說:「別了,挨打挨餓失業失學的生活!」此後,我回歸祖國了,一個香港打工仔,免費入讀大學,之後在煤田地質勘探、在羊城交通運輸的平台上,回報恩同再造的祖國的培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彈指間,今年十月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六十周年大慶,作為一個香港同胞,深感做一個中國人的光榮。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我在美麗的廣州度過,政府以民為本,隨虒g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廣州居民衣食住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反映蒸蒸日上新中國的光輝。
結婚的「四件頭」
新中國建立初期,百廢待舉。廣州街頭,人們多穿黑色或灰色的衣服,有人打趣說:看上去不是烏鴉就是麻雀,顏色太單調了。在國民經濟三年暫時困難期,很多生活用品都憑證供應,我當年領的布票夠做一套衣服。當時結婚「四件頭」是三轉一響,其中一轉就是衣車(縫紉機),它神通廣大,解決數口之家自做和縫補衣裳,衣服物盡其用,又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順口溜。在此期間,有的香港同胞稱大陸親戚是「表叔」,這個詞借用於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中的唱詞:「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應該肯定,當時港胞在衣食方面助了內地親戚一臂之力,血濃於水,助渡時艱。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新中國國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普遍的改善。有一年我和太太(當時她是廣州居民)到九龍何文田屋h探親,在巴士上一個香港婦人大為驚奇說:「你衣茪韺睋湆陛C」當年被人取笑的烏鴉和麻雀,已變成衣荓m麗、飾物合身、百花齊放的報春鳥,只見女長者像花蝴蝶樣出入於大街小巷。
食在廣州 名不虛傳
1955年秋天我們一行回穗觀光,入住一德路新世界大酒店,我在附近解放路一家飯店就餐,一隻可口的全鴨連飯才一元多人民幣,十分超值。我次年入讀港澳學生補校,石牌附近有不少大排檔,二角五分一碟香噴噴的雞雜炒粉,使我們大快朵頤。但在以後的暫時經濟困難時期,我和全國人民一道挺過那段勒緊肚皮的日子。有年暑假我回港,對母親說:「一個星期內,請不要給我吃肥豬肉,不然會肚屙。」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新中國建立後,意氣風發,但缺乏建設經驗,存在「一天等於二十年」強烈要求改變落後現狀的願望。不顧客觀實際,好心辦了錯事,交了不少學費。加上當時「老大哥」蘇聯背信棄義,撤走援建專家和迫我國還債,造成國內物質奇缺。但有志氣的中國人民響應政府號召,節衣縮食,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終於渡過了難關。
改革開放後,吃在廣州更具盛名。君不見不但粵菜更上一層樓,還有譽滿神州各省的名菜,以及世界頂級美食也紛紛進軍羊城。漫步街頭,只見食肆林立,香飄四季,逢年過節排隊等位大有人在。當今廣州食肆高中低檔任君選擇,有一間酒樓的對聯是:「好服務好廚藝道德貴客常臨好飲好食好世界;無味精無人造色素男女老幼無憂無慮無有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民和食客安全健康飲食水平的提高。
「閣王」與「廳長」
改革開放前,廣州市民住房比較緊張,今天的長者,當過「廳長」和做過「閣王」(住閣樓)的不在少數。1968年秋我在廣州結婚,是借同事臨時騰出的「小房」的作「洞房」。以後搬進12平方米的房子,一家四口住在搭建的不能直立的閣樓上,生活諸多不便。但相對五十年代住在香港九龍城東頭村木屋區的星鐵屋、密不透風和衛生條件很差而言,已有不少的改善。
隨荌禤a和廣州市經濟長足發展,我也逐漸享受到實惠,我家分配了一套兩房一廳的單位,騎樓改造成一房,長大的兒女各有一個活動的空間。為疏解廣州市內交通,十年前建內環路我家住房被徵用,得到較好的貨幣補償,購置了商品房,現住上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廣州市富力地產公司屬下園林式樓盤的一個單元,過蚗u哉遊哉的幸福晚年生活。有些香港好友到我家作客,都說我「過上小康的生活」。
廣州市政府重視解決城市低收入市民和有產權的住房困難戶市民,全市共有77,177戶,已解決14,100戶,餘下之數爭取在2010年斷尾,切實解決歷史欠賬遺留問題。有間建築公司的對聯是:建廣廈千萬;留美景人間。該聯可謂一語中的。君不見,現在的廣州海珠區工業大道,新樓盤如井噴一樣拔地而起,我認為要將工業大道正名為安居大道才恰如其份。
六十年前,廣州市民出行離不開巴士(公共汽車)和來往於四鄉的花尾渡。1952年9月8日,由葉劍英任第一任市長的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同意組建廣州市公營公共汽車(現稱巴士),投入營運只有四部車—一輛收繳國民黨政府的舊交通車和三輛由老「道奇」拼裝的本質結構客車,方方正正,呆板笨重,通風採光不理想,市民戲稱「火柴盒」。售票員按營運里程分段收費,票價為四分、七分、一角一分等等。1958年迎來了國產組裝的柴油巴士和新一輪公共交通大發展。我還清楚地記得,1955年秋回廣州參觀苧麻廠、三元里大隊和華僑補校,接待車是東歐匈牙利國產的依卡路斯能自動關門開門的客車,感到十分新鮮。喜看今日的羊城,從以往12條公交線路發展到現時的500多條,從起步時的四輛老爺車發展到現時的8900多輛巴士。若干年前廣州地鐵一至四號線逐步投入服務,如虎添翼,原來承擔水上運輸旅客服務的花尾渡,早已被靈活方便快捷的巴士代替了。大沙頭客運站成了珠江夜遊的基地。值得一書的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的士」(出租車),發展到一萬七千多輛,揚手即停方便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廣州至深圳的「和諧號」火車,班次多,票價合理,安全快捷,大大縮短粵港兩地經商、工作和旅遊的行程。
六十年來,新中國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它經歷了國內外的風風雨雨,不斷戰勝驚濤駭浪,乘長風破萬里浪不斷前進。她像一棵參天的巨樹,非常有魄力清除自身的殘枝敗葉,健康茁壯地成長。且看今日之神州,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愛我中華,矢志不渝!
千言萬語,凝成幾句心裡話,就是:
風雨同路年復年,
排除萬難笑向前。
六十大壽情更鍾,
人民和諧天連天。
祖國,偉大的母親萬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