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他是中國版稅收入最高的作家,據內地媒體發佈,他在2008年版稅收入為1300萬元人民幣。他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以出版流行雜誌和為作者做代理的方式創造—也許比版稅收入更高的—財富。今年他26歲。文、攝:張俊峰
2009香港書展,郭敬明被香港貿發局和《亞洲週刊》請來作「名作家講座系列」的嘉賓。他和湖南衛視的經紀人從上海飛香港的班機晚點,天已黑了。新聞中心裡有記者在發稿,也有人站在那裡喝咖啡。隔出來的小會議室裡,桌上是幾隻殘留着冷咖啡的即棄紙杯。
公關讓我等一等,因為郭敬明要換一套衣服。
見到他時,藍白色短袖襯衫,粉色煲呔,白色修身休閒褲,白色鞋子,坐在小小房間的單人沙發裡,也許是身形瘦弱,膚色白,或者剛剛結束一個訪問,他看起來沒有照片上那麼陽光,只是很乖很懂事也很冷漠的樣子。
訪問其他作家都是在萬麗海景酒店的咖啡廳,色調溫暖沉厚紓緩,通常在正式訪問前有個把七月香港天氣拿出來罵上兩分鐘的過程。但新聞中心的會客室照明很亮,包括經紀人、公關在內,小小房間裡坐了五個人,是那種「廢話少來直接開始」的氣氛。
廢話少來,那就開始吧。從他的那個文化公司—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始。
挖掘新人,代理出版
大家對你的訪問大概都是在創作上,乾脆我們就談談文化出版吧?
可以啊,郭敬明用比正常談話聲調要低的輕聲回答,或者他只是點了點頭?然後調整了下坐姿,手肘放在膝蓋上,手掌交織,讓人想到棒球賽裡捕手對投手拍拍接球手套時那種「準備好了,來吧」的瞬間。
郭敬明說話速度極快,可能是和媒體打交道慣了,聽到問題後沒有其他人「眼睛往上或往下一翻,沉默半秒鐘斟酌一秒鐘再開口」的間隔,但說出來的話極有條理,也極客套。
他在上海開設的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做的是出版生意,2006年創立至今,主攻青少年流行讀物市場。目前公司的皇牌產品是《最小說》雜誌,每月上半月出一本,下半月出一本,上半月的《最小說》還附送一冊非賣品的《最漫畫》,售價12.8元人民幣。
他本人作為老闆,也是這本刊物的主筆,目前連載的是他的《小時代》。
來自同行的競爭
銷量,郭敬明說,每半個月都在一百萬冊左右。「《最小說》是我們公司目前最重要的平台,用它挖掘了很多新人,我們代理他們相關的圖書出版。」
現在內地青春流行讀物是一塊大蛋糕,大家都想分一塊。由出版人路金波和遼寧出版集團合作成立的出版實體「萬榕書業」,旗下有韓寒、安妮寶貝等一大票暢銷作家,後來還和另一出版機構「聚星國際」共同投資一億元要「聯手打造新華語文學」。另外,韓寒在個人blog裡說,他受邀擔任一本新創刊的文學雜誌總編,這本雜誌的稿酬,韓寒說,是「內地同業稿酬的10-40倍」。
韓寒主編的那本雜誌面世時間一推再推,但幕後「財主」很快就揭曉了—聚星國際。至於已經辦了三年的《最小說》,投資方是誰,郭敬明一直不願說。
面對同行競爭,郭敬明說:「《最小說》是三、四年前誕生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個很快速的成長,我們有很好的潛質。雜誌的成功還是要取決於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有競爭是好的,可以強化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以前我們怎麼做都可以,現在需要不斷改進,保持創新。」
後來聽另外一位訪問他的媒體同行說,她每次要問和韓寒有關的問題,都會被坐在旁邊的經紀人制止。我問題裡有韓寒的名字,沒被制止也算榮幸,不過郭敬明雖然回答了問題,但自始至終沒有提到「競爭對手」的名字。
他對遊戲規則很熟。
核心競爭力
那「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郭敬明幾乎不假思索地搶答。
「我們有《最小說》的平台,青少年願意在上面發表。我們也一直經營為作者代理、包裝,推出獨特的文化。其它出版社拿不到我這個資源,我們對新作者有個五年到七年的規劃,這些是別人做不到的。」對萬榕書業和聚星國際拋出「一億」的強勢進取,他四襾撥千斤地說:「成功不在於投入多少。《最小說》的投入很少,但兩年下來銷量已經到兩億元了。」
還有。「雖然都和作者簽約,但我們和作者的關係不一樣。他們對作者沒有約束,我們對作者有約束。他們投入產出比很小,因為(作者版稅)投入得太多;而我們培養出一個作者以後,在後期無需付出多少精力。如果你打造不出作者來,就只能看準已經紅的人,但如果你把新人從0培養到90分,所有都是你的。」
我想到炒股,也想到現在網絡上流行的「種菜偷菜」,不過他對沒提到名字的對手,句句戳到骨。
他的公司對新人的考驗,第一項是考察你的「辨識度」有多強。方法:扔到市場上,看別人可不可以模仿,可以一眼辨認出來的,恭喜,你過了第一關。
然後,從文字風格、人的形象,他們都會去製造。
如果簽約,有效期多久?不好意思,我想到了去年發生在香港的博益出版社的鬧劇。郭敬明不想說,「有長有短。」那最短的呢?他臉色不悅,「兩三年。」
陳智德看到這裡,大概又要吼一聲—「市場去死吧!」
來吧,一起 jump
我翻看《最小說》,其模式讓我想到日本集英社的《Jump Weekly》,暢銷作者作保證,同時發掘新人,每期後面都有人氣排行,受歡迎的作者就推出單行本。我問他是不是這樣,他笑笑說是,「我們一樣殘酷,如果一部作品正在連載,但不受歡迎,就會馬上停下,好的就會出單行本,而負責該作者的編輯也會受到影響。」他們收集讀者人氣的方式,有網絡投票和紙質信件兩種,「每個月都會收到好幾萬封讀者來信。」
他對手下編輯的要求是:「你本身對行業要有熱情,不在於學歷高低,能力和技術都可以後來慢慢學會。」判斷一部作品好壞,由編輯從自己的直覺去判斷,「最後拍板的肯定還是我。」
編輯對他的薪水要求呢?「有的目光很高,一來就要六、七千。上海不可能的。」
引用一條人民網上的消息:「晴天、不二、小心等都曾是郭敬明的鐵桿『粉絲』。晴天於2006年8月加入郭敬明的柯艾公司。柯艾公司不提供食宿,試用期的工資為2000元,3個月轉正以後,她的工資為每月3000元。『這個老闆太苛刻,正常的工作討論也會被視為不敬,被扣工資。本來工資就不高,我們還得吃飯租房,再經常扣,就沒法過了。』小心自武漢大學畢業後成為郭敬明的私人助理,她的月工資只有1500元,幸虧家裡經濟條件不錯。幹了半年,小心也選擇了離開。」
訪問結束,走出會客室,一男一女兩個粉絲擁上來,我被那女孩嗲得像電視劇一樣的聲音嚇一跳,郭敬明一臉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