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騰籠換鳥」的切入點,選在經濟對外依存度最高的東莞。有媒體統計,短短一年多時間,汪洋先後九進東莞抓「升級」。
改革開放30年,是東莞快速發展的30年。東莞人從來料加工做起,發展起幾大產業集群。但這裡的工廠大多無自己的核心技術、無品牌、無市場渠道,企業老闆能賺到微利,當地農民收取廠房租金,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這就是著名的東莞模式。但到2007年底,這種模式在東莞已經走到了盡頭,企業倒閉的消息不斷傳出。東莞的發展模式,使它成為廣東粗放型發展的代表。到2008年初,東莞對外的依賴度已逾130%。
為此,汪洋在一次到東莞進行專題調研後,語出驚人:「如果東莞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要被產業結構所調整」;同時也語重心長:「只要下決心邁出第一步,把『籠子』騰出來,不愁引不來『金絲雀』。」
東莞由此被視為珠三角產業轉移升級的橋頭堡和試驗田,積極貫徹「雙轉移政策」,試圖通過提高租金的方式來淘汰低端產能和勞動力。但這種「騰籠換鳥」的做法很快引起爭議。因為牽動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反彈也自然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