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專家促建聯合創新區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趙鵬飛、劉揚、古寧、唐苗苗20日電】被廣東省長黃華華稱之為「深化粵港澳緊密合作的原則性、指導性、綜合性文件」的《關於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8月19日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剛一披露,就在粵港兩地引起巨大反響。有專家稱,《決定》讓粵港合作先行先試這柄尚方寶劍,具備了操作層面上的實際意義。
這份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廣東省長黃華華親自牽頭開展專題調研,涉及30多個省直部門,並委託中央有關部門開展深入研究,徵求了港澳特區政府意見的《決定》,可說是迄今為止,有關粵港合作最全面,突破最多的綱領性文件。
京學者倡常設三地首腦會商機制
有北京專家甚至進一步建議,應採取不含關稅同盟的經濟同盟模式,建立粵港澳特別合作區。要設立三地最高領導人的經常性內部會商機制,加速粵港基礎設施的軟硬體對接,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相互放寬限制,便利三地市民跨境生活。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經濟專家丁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廣東省委省政府在《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框架之下做出的《決定》,不僅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之下粵港澳三地面臨的最迫切的產業升級轉型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更是給粵港澳三地未來就如何利用「先行先試」利劍展開合作,一一指明了突破方向。接受本報訪問的專家普遍認為,《決定》提出加強與港澳自主創新合作,和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的保障措施,是此《決定》的最大亮點。
丁力稱,目前,大珠三角地區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是三地政府最關心的問題,在鼓勵珠三角港企的轉型升級中,廣東省單方面的推動雖然有效,但亦非常需要港澳政府的協同,如港府對轉型的企業給與稅收上的優惠等,兩地政府共同發力,通過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才能促使整個區域內的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而《決定》中提出,要構建粵港支撐有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形成廣州—深圳—香港為主軸的區域創新佈局,以建設粵港澳科技產業園、深港創新圈和穗港、珠澳、莞港創新合作基地為重點,推動建立粵港澳聯合創新區。「這就解決了珠三角數萬港澳企業正在面臨的升級轉型問題。」與此同時,《決定》也特別針對港澳企業在粵投資最為密集的服裝、燈飾、傢具、五金、皮革等產業,提出了引入港澳設計服務,共同開展設計人才培養、培訓,建設工業設計產業基地。
暨南大學研究粵港澳區域合作專家封小雲強調,粵港兩地在自主創新方面仍欠缺,致使兩地經濟都高度依賴外向型的低端產業,這種產業結構在整體區域發展已走到盡頭,而金融海嘯的衝擊更是百上加斤。因此,在新一輪發展中,產業升級必定是粵港兩地合作的重點,政府在這一方面通過倡導粵港攜手創新,對業界進行政策上的引導非常必要。
《決定》為制度保障開方便之門
針對被外界認為是《決定》另外一大亮點的「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的保障措施」,丁力指出,在服務業合作甚至跨境基礎建設方面,粵港兩地在過往的合作中,都不同程度遭遇了制度上的掣肘,衝破制度障礙是產業等其他方面合作的保證。封小雲和丁力均強調,粵港合作要更上一層樓,關鍵是要用好「先行先試」這一權力。丁力認為,在社會管理制度等方面,香港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廣東借鑒來解決社會轉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