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黑道「羅賓漢」亂世走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8-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當年報章上對「千面大盜」梅林(左下)及其死相(右下)的報道。

文:余綺平 圖:網上圖片

 經濟衰退、貧富懸殊,民眾滿腔怒火無法宣洩之際,倘若出現「羅賓漢」劫富濟貧,公然挑戰社會制度為民洩憤,肯定大快人心。這種迎合觀眾心態的電影題材,最近應運而生。

 兩部電影英文片名同為《公敵》,分別描述美國和法國兩名黑道「羅賓漢」的壯烈生平,前者上月底已在香港上映,後者排期十一月。

 法國的《公敵》分上下集,製作還未完成時,在康城影展已被四十八個國家的電影公司買下海外發行權。去年底法國首映,打破票房紀錄。此片本月英國放映,適逢今年是片中大盜喪生三十周年「紀念」,英人對他的「豐功偉業」引起爭議;輿論認為「羅賓漢」陰魂不散,影響荌岍的法國社會,甚至整個歐洲。

 美國「羅賓漢」電影《公敵》(Public Enemies,港譯《大犯罪家》),由冷面巨星尊尼特普主演三十年代的黑幫頭子迪林傑(John Dillinger)。當年正值經濟大蕭條,百廢待舉,罪犯橫行,迪林傑穿州過省犯案,攜帶重型槍械打劫銀行。

 行劫時,迪林傑總會安慰銀行裡排隊的無辜市民不要驚慌,收好錢包,他只搶奪銀行的錢;他曾經失手被捕,逃獄途中,再次掠奪軍火,搶劫銀行,槍殺警員。迪林傑被美國五大州聯發通緝公告,列作「頭號公敵」;後人卻封他為黑道「羅賓漢」。

七十年代「千面大盜」

 同時間,法國的「羅賓漢」事跡上集《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也正在英國放映;下集《頭號公敵》(Public Enemy Number One)月底上映。片中黑幫頭子梅林(Jacques Mesrine)是七十年代法國的「千面大盜」,因不時耍裝扮警察的把戲而得名;他自稱「無政府主義者」,不滿社會現狀;他喜歡操縱傳媒;他嗜殺成性。

 梅林的二十年大盜生涯裡,槍殺三十九人、綁架和打劫銀行。他橫行三大洲的六個國家;四次逃獄和劫獄;自編自導擺佈傳媒,安排訪問;他言談出位,懂得寫詩著書,留下兩本自傳──在獄中寫的首本《L,instinct de mort and Coupable d,re innocent》中,他已嘗試告訴世人他是「存在主義大盜」,並自封「罪案中的神風隊」(a kamikaze of crime)。

 上述兩集電影,均根據梅林自傳改編。

以打劫銀行為樂

 梅林一九三六年出生於巴黎市郊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外貌俊俏、聰穎、學識豐富,喜歡閱讀和觀看有關美國黑幫的書籍和電影。一九五九年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爆發戰爭,梅林出征戰場。戰後回國,他的人生觀全然改變了。他變得殘酷偏激,聲稱反戴高樂政府,支持法國的阿爾及利亞恐怖組織。他開始以打劫銀行為樂。

 七十年代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是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社會財富的積累,加劇了貧富不均。梅林向政府宣戰的姿態,持械搶劫銀行的暴行,在傳媒渲染下,竟獲得民眾認同。

講義氣的「大俠」

 梅林在自傳中透露,他曾經嘗試改邪歸正,任職室內設計公司,但最終遭解僱,迫他重蹈覆轍,作奸犯科。

 他形容自己是搶掠成癮。「不為金錢去打劫銀行,而是享受那一刻承受掠奪風險的興奮,還有那種挑戰社會制度的本能。」他說。

 梅林「盜亦有道」,更是講求義氣的江湖「大俠」。為了報答幫助自己越獄的獄友,他冒險掠奪一車軍火,闖回監獄救友。自此,梅林被稱為法國的「羅賓漢」。他的英雄神話故事,愈加獲得法國民眾的同情和敬佩。法國人如此形容:梅林是一個摩登的模範人物,他是最早的媒體怪獸(media monster),一個重視自身形象多於掠奪物的大盜,且是一個將其一生注入法國大眾傳媒中的傳奇人物。

 梅林的獄中好友,包括左翼的革命活躍分子鮑爾(Charles Bauer),兩人為爭取囚犯權益而成莫逆之交;梅林亦因此而逐漸傾左。

深深地打下烙印

 梅林擅長辭令,經常發表反政府言論,以迎合傳媒心理。例如,他在一次公開審訊中,將手銬擲向法官面部,高聲斥罵法官無能又無恥。翌日他的言行登上了報紙頭版。

 梅林無視法紀。曾經在一次連環打劫銀行案件中,警方正在首案現場徹查,他已經在半哩外的另一間銀行犯案。精明的巴黎警隊,在梅林擺佈下,變成鬧劇裡愚蠢無能的警察。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梅林與情人同遭巴黎特警隊亂槍射殺。他們形同「雌雄大盜」到處流亡,案發時,正準備逃往諾曼第。

 《巴黎競賽》雜誌將梅林伏屍街頭的照片刊登封面。照片中,「千面大盜」戴荌移v、裝上假鬍鬚,靜靜地躺臥血泊裡,血跡濺滿車前擋風玻璃。英國《衛報》形容,這張照片,在那一代法國人的腦海裡,深深地打下了烙印。

梅林陰魂不散

 梅林被殺,觸怒法國民眾,特別是左翼分子。他們譴責政府下令軍法行刑;警方非法殺人。據悉,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曾經向警隊致賀。英《衛報》指出,在當年腐敗的極右政府庇護下,法國警隊和秘密警察橫行霸道,臭名遠播,為後來各地爆發的騷亂埋下伏筆。

 在梅林被殺前一個半月,法國著名極左記者古德曼(Pierre Goldman),被極右的警察護衛隊擊斃。當時警衛隊曾揚言,要將法國的「罪犯和左仔」全面掃除。兩人之死,令法國的秘密內戰一觸即發;尤其是那班策劃一九六八年五月革命的「殘存者」,早已虎視眈眈,趁機而起。

 梅林案例,是法國近代史上蒙受創傷的一個縮影。由五十年代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六十年代無政府狀態下觸發的騷動;直到七十年代右派展開的仇殺。倘若將這些事件連串起來,就可以清楚地解釋到,為什麼梅林到了今天依然陰魂不散,「他」徘徊於法國各大城市的郊區,「策劃」每日的騷動和小衝突,和警察荷槍實彈的對峙。三十年後的今天,梅林仍然悄悄地影響茠k國人。

相關新聞
黑道「羅賓漢」亂世走紅 (2009-08-21) (圖)
法國的哲古華拉 (2009-08-21) (圖)
深情英雄 聽候發落 (2009-08-21) (圖)
亮相•俄國新「貴」:先鋒派贗品潮 (2009-08-21) (圖)
《達文西密碼》續集 逆市搶銷 (2009-08-14) (圖)
《消失的符號》 美國解密 (2009-08-14) (圖)
日知錄:頭頂納粹污名 叛國作家也要「館」 (2009-08-14) (圖)
名家新書搶閘出爐 (2009-08-14) (圖)
菲力浦霍爾的《鯨魚》約會 (2009-08-07) (圖)
科學小品 脫穎而出 (2009-08-07) (圖)
你就是吃掉鯨魚的人 (2009-08-07) (圖)
《鯨魚》 (2009-08-07) (圖)
英學者新書預言 中華文化改變世界 (2009-07-31) (圖)
中美關係 重新評價 (2009-07-31)
附註 (2009-07-31) (圖)
名人軼事:吳爾芙靈感沙灘 掀拍賣激戰 (2009-07-31) (圖)
占士邦過時 Q博士吃香 間諜科技化 (2009-07-17) (圖)
十大間諜武器 (2009-07-17) (圖)
社交網站大「革命」喋喋不休話Twitter (2009-07-10) (圖)
社交網站大不同: (2009-07-1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