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中國農業,在人民公社消失之後,現在行的是家庭承包責任制。
杜潤生在《農村發展中的三個問題》中說:「全世界的現代化農業,都是以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形式。……美國的家庭農場,夫妻二人能經營幾百英畝耕地。中國農村就算轉移出去一半農民,土地規模擴大一倍,戶均也只有十畝—十五畝,談不上大規模」。
家庭農場,是全世界現代化農業的主要形式,中國摸索了許多年,也得走這條道路。不同的是中國地少人多,家庭農場的規模不會大,不能與美國比。
多年前,我在美國中部,有機會探訪一處家庭農場。就是上面引文中所說的那個樣子。農場很大,但只是一個小家庭就經營下來了。那個農場,還養奶牛,每天擠奶送出市場。他們的莊稼,包括種了奶牛的飼料,養了牛,擠了奶,有個小小的化驗室,確定牛奶合乎標準,才送出去。農忙的時候,他們會請臨時工,就那樣,一個家庭把一個挺大的農場經營下來了。他們地方大,機械化,效率很高。農活多時才用臨時工,人力運用上有靈活性。
中國人多地少,農場規模不夠大,怎樣機械化呢?因此曾經急切求大集體合作化。杜潤生《紀實》中,概括說:「當時農民也有強烈改變現狀的願望,相信共產黨,也就相信併大社、大兵團作戰。認為拚命幹二、三年,大煉鋼鐵,大修水利,就會帶來迅速的改變。」但是,人們很快就發現「大集體經濟吃不飽飯,甚至餓死了人。農民就要想辦法,避免風險。」結果有的地方瞞產私分,有的搞包產到戶,終於找到了公有土地家庭承包制。
這裡面,要解決的問題是很多的。公家有土地和所有權,承包的有使用權,有年限。使用權可以經營,可以轉讓、抵押,這就靈活了。承包的農戶根據自己的條件,可以將土地自耕,也可以轉移給別人,使土地一定發揮出它的作用。也可以在新的基礎上參與新的合作化。「只要生產發展了,農村的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不過,杜潤生認為:「有些人推測,小平講的高級集體化是甚麼具體形式。我認為……馬克思曾拒絕對共產主義的藍圖進行描繪,同理,我們不應要求鄧小平現在就對將來出現的形式做出具體描述」。我想,在產權、使用權等等明確之後,小家庭承包的農場,以股份制的形式作聯合經營,應該也是可行的合作方式吧。我想起參觀過的美國農業家庭,他們如果有需要,要作更大規模的農業經營,組織起大公司大企業來做,在美國應該是不難的。
對於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讀了杜潤生的《紀實》之後,知道的具體問題多了不少。不過,要簡明地概括中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以及其中的重大問題,還是不容易。多年來任何一個決策,原來碰到的具體問題極多,不易想像。下面舉一二例。
例子一,機械化。機械化無論如何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在中國,慢慢的不大提了。因為中國的人均耕地只有一.五畝,那麼的一丁點地,用不著機械化。中國是勞動力多,那麼就用人力精耕細作。這有幾千年的經驗。用人工拔草、除蟲,不用除草劑、農藥,更可免污染環境。
例子二,分田。土改、分田,似乎很簡單,其實分起來又有許多具體問題。土地有優劣,大家要求分得公平。結果是要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大家都各分配一點。因此一戶人家,分到的是東一塊西一塊土地,最多的有一戶人家分到九塊土地,當然很零碎。
相對來說,這樣具體的問題,只是細節。家庭承包,新水平上的合作化,是大方向。每走一步,都要解決許多問題。建國快六十周年了,回顧走過來的每一步,都不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