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戲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戲曲視窗:粵劇改革不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08]     我要評論

葉世雄

 雖然我認為粵劇要繼續進行變革,提升製作水平,以建立完整的表演體系和吸引新的觀眾群,但實際上本地粵劇如進行大規模改革,財政和票房都要冒極大風險,作為商業運作的行業,投資者當然不會輕舉妄動。

外行領導內行 弊多於利

 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副主席李偉民看過我撰寫的論文,問我為甚麼很少談及粵劇改革呢?首先,我只是觀眾一名,對粵劇「知而不懂」。機緣巧合,有幸參與粵劇承傳的工作,純屬義務性質。由我這類人倡導粵劇改革,因不靠粵劇賺錢謀生,一旦工作太忙,又或失去興趣,隨時說聲「拜拜」,便可棄之不顧,造成可不切實際地把言論可以說得很「偉大」。

 在某一次會議上,資深藝術工作者榮念曾指出現時在香港推動藝術發展的人,業餘者多,職業者少,所以概念和計劃都不夠專業。我贊同他的說法,外行領導內行,弊多於利的例子,真是隨處可見。

戲班依賴票房 求變不易

 其次,革新粵劇,需大量的資金。梁漢威曾告訴我製作一齣新戲,經費起碼在六十萬以上。除神功戲外,現時本地戲班的資金主要來自票房收入、班主出資、康文署購買節目和申請資助等。靠票房收入,首重成本控制和市場消費能力,戲班一直以低成本、低票價的方法成功爭取市場的生存空間,當然不敢及不會改變經營策略。班主出資是指個別喜愛粵劇的有心人自掏腰包,支持老倌演出,銀碼多寡絕對看個人能力,但一般都是三幾十萬之數。

 近年康文署向劇團買戲,也為部分粵劇演員提供了演出機會,但購買節目和資助大規模粵劇演出在康文署的政策上是不同的事情,前者是為市民提供文娛節目,戲碼要有吸引力,也要有相當的上座率,才不會給審計處批評浪費公帑。

申請公帑戲改 僧多粥少

 所以戲班要進行「戲改」,申請公帑資助暫時是唯一途徑,不過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年只有三、四個劇團會獲批資助製作大型新戲,其餘批出的金額僅能來個「小修小補」。原來的觀眾喜歡傳統粵劇,劇團缺乏足夠資金製作新劇和開拓市場,本地粵劇改革絕不易為。

 還有一點使我不敢輕言粵劇改革的原因,就是近三十年的「戲改」,使粵劇距離戲曲的核心價值愈來愈遠,最後變成不是戲曲的「戲曲」。

相關新聞
吳仟峰享受演前輩名劇 (2009-09-08) (圖)
陳好逑演功細膩 (2009-09-08) (圖)
《劍合釵圓》 (2009-09-08) (圖)
《大鬧廣昌隆》 (2009-09-08) (圖)
戲曲視窗:粵劇改革不易 (2009-09-08)
戲曲大觀園:豫劇—激情奔放特色濃郁 (2009-09-08) (圖)
舞台快訊 (2009-09-08)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09-09-08) (圖)
《狸貓換太子》重現「連台本戲」 (2009-09-01) (圖)
戲曲視窗:粵劇的承傳和改革 (2009-09-01)
戲曲大觀園:京劇—中國傳統文化結晶 (2009-09-01) (圖)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 (2009-09-01) (圖)
舞台快訊 (2009-09-01) (圖)
港粵紅伶匯演林家聲戲寶 (2009-08-25) (圖)
戲曲視窗:教不嚴 師之惰 (2009-08-25)
戲曲大觀園:粵劇—嶺南戲曲奇葩 (2009-08-25)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表(AM783/FM92.3(天水圍)/FM99.4(將軍澳)/FM106.8(屯門、元朗)) (2009-08-25) (圖)
舞台快訊 (2009-08-25) (圖)
康華文場戲有進步 (2009-08-18) (圖)
戲曲視窗:誰作春泥 (2009-08-1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