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5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參觀《李鐸書〈孫子兵法〉碑拓展》,並觀看李鐸揮毫作書。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木 槐
書壇泰斗李鐸將軍今春剛剛在北京度過80大壽,迄今,他已從軍60周年、從藝70周年。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為其題詞「巨毫光春秋,厚德譽墨川」,在祝賀李老八十華誕的同時,更以這十個字高度評價了這位傑出書法家德藝雙馨的翰墨生涯。
近日,本報記者有幸來到李鐸工作室拜訪。其書齋設於京西軍事博物館一層西側,推開一扇普通的木門,筆墨書香撲面而來。屋內陳設簡單,牆邊除立有一排木質書櫃,還掛滿了他在各個時期創作的書法作品,其中右牆上巨幅「德厚流光」的書作氣勢恢弘,尤為引人注目。寬大的書案後面,高懸著李老自題的匾額「仕龍書屋」,「仕龍」是李老的字,這幅匾額黑底綠字,沉雄豪放,熠熠生輝。
有限的空地上,平鋪著一幅李老剛剛寫就的書法手稿。從2003年患上黃斑變性眼底出血至今,他左眼完全失明,右眼也只殘餘0.1的微弱視力。嚴重的眼疾使得李老工作起來非常吃力,手中需要時刻握個放大鏡,看字、看東西、接電話時,便拿起放大鏡對對這邊,又對對那邊,因而寫作量也大大減少。儘管醫生一再強調:節約用眼,但在繁重的工作之餘,他依然不時縱筆揮毫,抒發對書法藝術、對人生的參悟。
書《孫子兵法》 寫盛世華章
李鐸5歲學書,19歲入伍,從軍60載,習書70年。他曾遍臨顏、柳、歐、趙、二王等法帖。後學蘇、黃、米、蔡、王鐸、傅山,旁及鄭板橋、何子貞,上溯秦篆魏碑和漢隸,廣集博采,兼收並蓄,脫舊出新,獨樹一幟。他以魏隸入行,獨創出古拙沉雄、蒼勁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暢的書法風格。其作品於平淡樸素中見俊美,於端莊凝重中顯功力,氣度不凡,雅俗共賞,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在當代書法界佔有重要地位。近十幾年來,他的墨寶多次應邀到日本、東南亞國家參展,並流傳到聯合國、歐、美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影響甚大。在國內,其作品除見諸報刊和展覽外,還為許多重要博物館收藏,為許多著名勝地製匾刻石,供遊人欣賞。
李鐸的書法粗獷豪邁,遒勁有力,這與他軍人的身份正好相得益彰,而他也一直喜愛書寫與軍事有關的文字,其中書法長卷《孫子兵法》就是他傾盡全力的一個浩大工程。
1995年初,李鐸第二次完成《孫子兵法》書寫任務,這部傾注了其藝術智慧和心血的書稿,由他閉門謝客,日夜運筆,伏案數月後分多次完成,字體、書風、氣勢完全一致,渾然天成。全書6000多字,總長220餘米,高70厘米,按原大一一刻製成碑。此碑拓於1995年7月4日,在軍事博物館向觀眾展出,氣勢雄渾,效果極佳,得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等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和鼓勵,國內外影響甚大。
勤學苦練 終成大家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李鐸5歲發蒙讀私塾即開始習字,私塾先生讓李鐸先習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並認真傳授,精心指正。從那時開始,真真實實習書,反反覆覆臨寫,慢慢地上溯秦篆、魏碑和漢隸,及至顏、柳、歐、趙、二王等字帖,李鐸把古人的用筆、結字、章法等藝術特點熟稔於心。70番春秋寒暑悄然過去,李鐸一步一個腳印,從沒停止過探索。
1959年到1978年,是李鐸書法的「臨、立」時期。他臨習了許多著名碑帖,其間對郭沫若書法用功最大。一次,他攜妻兒去故宮博物院參觀,看到繪畫館、鐘表館、瓷器館、珍寶館的牌子,白底黑字,都是郭氏書作,認為這是郭沫若書法的精華,他習慣性地掏出本子來雙鉤臨摹,等臨摹完畢,已不知家人在何處。還有一次,在十三陵水庫紀念碑前,見到刻石鎦金的郭沫若詩文書法,他竟在陽光曝曬下臨摹了幾小時。
李鐸到過三山五嶽、五湖四海,看了不少名寺古剎碑碣摩崖,一直堅持學習。李鐸認為,書之品位,實為人格與學識之外現,其氣質精神,秉性修養,字裡行間,必有映襯。王羲之的儒風雅韻,顏真卿的博大雄偉,黃庭堅的縱橫恣肆,董其昌的溫潤嫻靜……斷未有胸無點墨、淺陋平庸而軼倫垂世者。治藝與修身,書品與人格,二者兼重,不可偏廢。
自45歲至今,可以說是李鐸書法的「變、創」時期。李鐸臨池學書,常思常變,前些年以魏隸筆法入行入草,幾經熔煉,自成體貌。近來以行草筆法通書顏楷,更得新趣。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在讀《李鐸書前後出師表》後曾這樣讚道:「李鐸的字,有了《石門銘》的開闊,有了《瘞鶴銘》的灑脫,有了《爭座位》的雄強,有了《松風閣》的弛張,其用墨,濃厚枯滯;其用筆,老辣凝澀;整幅作品氣息暢貫,結章天然如鑄。」
多才多藝 詩畫皆精
李鐸在書法界聲名遠播,殊不知他還是一位精通詩詞、擅長丹青的多面手。他在古典詩文上的修養和造詣相當深厚,作為一名軍人,在戎馬倥傯的歲月裡,他寫下了幾百首詩稿;在繪畫方面,李鐸贊同李苦禪「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的名言,喜歡看蘭畫蘭,經常濡墨揮毫畫上幾幅蘭花,寄情水趣墨韻表達自己的心境和志向。
書傳情、詩言志、心為畫。在今年春天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單位為祝賀其八十華誕而舉行的慶祝儀式上,李鐸即興賦詩七律.八十抒懷:「香樟淥水大王山,白鷺紛棲雪滿巔。少小扶竿舢竹渡,嬉玩猶在數天前。憑窗幾度懷鄉遠,老病仍依桌案邊。索隱探幽三昧久,神遊太古八荒天。」更在現場揮毫寫下「探幽索隱,繼日以追」,表達其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