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區均祥 地水南音的知音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小艾  圖:由澳門博物館提供

 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曾這樣評價,「講唱南音,環顧現在粵港澳曲壇,最地道的還是區均祥。」

 在傳統文化式微的今天,從藝50年,區均祥仍然出版了6張南音唱片。如果說,白先勇致力推動的崑曲承傳大業,是一次從上而下的普及,那麼來自澳門的南音名家區均祥,讓我們看到的則是民間藝人的杯水車薪。

 65歲的民間曲藝人區均祥去年在澳門舉辦了個人從藝五十周年紀念演唱會,到場的除了粵樂戲迷、親友,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的余少華教授帶蚞ル肣怳]特地到場,給「祥哥」(區均祥)全程錄影並做訪問。他和他的音樂正成為中國傳統音樂口述歷史的重要部分。在此之前,「祥哥」還得到了包括中文大學在內的香港好幾所高校的邀請,在學校大禮堂舉辦「地水南音」示範表演及座談會,並多有全場爆滿的紀錄。相比學術界的熱烈氣氛,民間對「地水南音」的保留與受落,則日漸寂寥。

要南音不要占卜

 「現在的趨勢是思想逐漸洋化,『南音』這種說唱藝術已被認為是很古舊的東西,因為它節奏慢,(歌詞)所講的故事也多是《水滸傳》、《梁祝》裡的情節。」在油麻地的一閒茶樓裡,來港公幹的區師傅對記者說。他的正職是唸功德、做法事,現職為澳門一間殯儀館主管法事部。唱南音,既是興趣也成為精神寄托。

 南音,作為用廣州方言演唱的傳統說唱藝術,曾在上世紀初廣東地區的煙館、茶樓、妓院等場所表演盛行。其中,一群以靠占卜算命為生的盲人表演者風格自成一格,音調多沉厚富滄桑感,因而被稱為「地水南音」。30年代至50年代,不少逃難的廣州藝人來香港討生,為香港的南音表演積累了不少民間人才。70年代因本地電台的出現,南音逐漸式微。

 40年代出生澳門的區均祥何以在現在的香港有如此之多的擁躉?這與他的表演特色有關。區師傅回憶當年對南音的接觸,反而是從對中國民樂的興趣開始。「主要是聽錄音機和電台,後來有機會跟老師來香港搭戲班,才真正親聞了名家的風采。」區均祥先天弱視,本來被家人送去學占卜作為傍身的手藝,但他對中國民樂卻情有獨鍾。他的盲人師傅劉秀是一位民樂修養極高的藝人,對區均祥的影響很深。每天去老師家上課,對方便拉茈L的手一點一點地學習樂器彈奏。

 「劉秀師傅雖然眼盲,但我的印象中,他既會給街坊鄰里把脈看症,有的人家中的鐘錶不準,竟然也找他幫忙校錶。我完全不知道他是怎樣做到的。」雖然無關音樂本身,但讓區均祥感受到一位民間藝人的自尊。

 跟隨師傅來港搭戲台,那時唱南音紅極一時的知名藝人是杜煥,區均祥當年「看」過不少他的演出,雖沒有正式拜師,但在樂器演奏和演唱方面也得過對方的不少指點。「那時電台每日放南音的節目,一集一集的故事好似電視劇一般,有的是講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有的是觀音出世的神話傳說。」但凡看過區均祥現場演出的,都會驚訝他對曲目內容的記憶之深,曾有人說,他的腦袋裡保存了至少有上百首之多的古老南音歌詞。「以前醮師唱南音其實也有竅門,每晚演出完畢,都會有專人拿茪麭蔭恁]唱南音的歌詞本)將第二日的故事情節講一遍。但後來一方面因南音的歌詞版本不斷被截短,不需要演唱者去花時間記憶,另一方面,比如我空閒的時候,都會將一些曲目拿出來不斷地練習和琢磨。」

此景不再,此情依舊

 區均祥雖因為眼患而無法讀書,但他和一般的民間藝人所不同的,是他對中西樂器的兼通,二胡、洞簫、梵鈴、小提琴甚至薩克斯風,隨手拈來。「我舅父偏愛我,見到我有音樂天分,又覺得學習西洋音樂將來更有前途,於是又替我請了幾位老師教西洋樂理和樂器。」不過,中國民樂,主要是廣東民樂才是他的最愛。在香港,區均祥先後在「新馬」戲團、何非凡、任劍輝等組織的戲班當樂師,並曾隨樂團出訪東南亞、日本、台灣和美國。

 有人說,區均祥的唱腔裡,既有杜煥、白駒榮的影子,也有他獨特的滄涼,「每唱一段故事,我都將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同時還會模仿一些地方口音和語調,以便加強角色的情緒。」「比如,白駒榮版本的《客途秋恨》,就是我最喜歡模仿的版本。」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區均祥被香港中文大學的唐健坦博士發現,兩人便開始了合作演唱南音的計劃,並多次在香港大會堂演出,這是南音從市井走進學術視野的開始。記者曾看過區師傅現場表演的視像記錄,雖然能感受到悠悠南音之下的平靜和慰撫,但畢竟雜客喧囂的人情味道已經被正襟危坐的禮服正裝的「文明」觀眾所取代,況味已絕然不同。

 面對時境的變化,區師傅倒沒有怎樣的悲哀,相反,他為能有機會做專場演出而心懷感激。他手下的不少學生也正是通過這些機會而慕名叩門,「我也不是什麼人都會收。曾有一些有錢的公子哥為了一時的興趣來找我,結果學了幾次就厭倦了,最後乾脆連琴都要送我。我當然不要,讓他捐給學校好過留給我。」

 對於他剛剛舉辦過的個人專場演唱會,對不完滿的地方,他除了有自我的苛責,也有難言之隱,「事後有人說我開演唱會是因為背後有老闆埋單,我必須通過你鄭重地告訴他們,除了當時向澳門的5間基金會申請經費5萬多,剩餘的5萬多元都是我自己多年打工留下的血汗儲蓄。演唱會只是為了紀念栽培我的先人和舅父。」6旬多的老人,除了還要繼續打工持家,對民間藝術的堅持,也是對個人歷史和生活的最後的維護。

相關新聞
區均祥 地水南音的知音人 (2009-09-02) (圖)
民間大師錄:工藝美術大師彭祖述高韻深情刻《紅樓》 (2009-09-02) (圖)
鄭培凱做一個大寫的「中國人」 (2009-08-26) (圖)
時事造雜家 (2009-08-26) (圖)
鄭培凱 簡介 (2009-08-26) (圖)
扮洃盧海鵬 舊瓶還要裝新酒 (2009-08-19) (圖)
王家敏 畫神像的女兒 (2009-08-19) (圖)
業餘天文學家楊光宇 獨行俠的天上人間 (2009-08-12) (圖)
關於小行星的命名 (2009-08-12)
建築遊人 許允恆 (2009-08-12) (圖)
朱六成 從藝四十載 與病魔共舞 (2009-08-05) (圖)
鍾燕齊甘拾「垃圾」 讓政府埋單 (2009-08-05) (圖)
白先勇承傳國粹 一往情深 (2009-07-29) (圖)
文化復興靠教育 (2009-07-29) (圖)
白先勇談《白崇禧傳》重學中國近代史 (2009-07-29) (圖)
獨家專訪饒宗頤 學問是最高財產 (2009-07-24) (圖)
孫立川:《文化藝術之旅》源起 (2009-07-24) (圖)
對談者:池田大作 (2009-07-24) (圖)
《文化藝術之旅》新書分享會池田大作 賀詞 (2009-07-24) (圖)
編者按: (2009-07-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