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常年習字,宋大海的手腕一直保持96公斤拉力的力量,如此腕力非一朝一夕得來。
宋大海深知,要用更古的文字通釋古文字,就必須用更古的文化知識和理念來通釋古代文化,這樣方能使作品豐富、有內涵。窮盡五十餘個春秋,他對甲骨文斷代、釋字、卜法、通假,尤其是對我國秦漢以來浩如煙海的古籍、古漢字發展規律及範例有著相當深的研究。他初步完成了甲骨文通釋老子《道德經》、屈原的《離騷》以及《國學精句選》和《佛家妙語集》。這決非中國幾種書體文字的簡單對應,更非臆造文字的描摹。而是帶有中國古漢字的發展規律的相互通釋。談起用國學甲骨文通釋哲學經典《道德經》,宋老談起了自己的研究體會。
文匯報:您為何以甲骨文通釋《道德經》?
宋:甲骨文是殷商時期成熟的漢文字,距今三千多年,在中華大地僅存二百七十多年。自公元1898年發現至今,諸多先賢、學者在斷代、釋字、卜法等要義研究征程中苦苦跋涉了百餘年。此屬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獨特文化遺產。
《道德經》乃兩千年前古聖哲老子之論。用三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發明最璀璨的甲骨文字,完整通釋兩千多年前集中華民族燦爛思想文化之大成的古聖哲之典《道德經》,以使炎黃血脈萬代裔襲,我為之苦苦奮鬥了半個多世紀。
文匯報:現代人最熟悉的幾句話,包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以哲學思辨形式企尋人類的精神家園。
宋:對。「道」、「名」、「無」是老子學說中專門術語。是指天地萬物之本源、本體、性質及推動環宇萬物變化的動力、規律。同時也指出人類生活的準則。「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三個「道」字是指天地萬物的來源之義,是一種形式上意義上的存在。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表達、稱謂。「常」指永恆。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三個「名」字是對「道」的稱呼。是概念但非一般概念,是名與實之統一,是老子對「道」的認識。第二個「名」實為動詞。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無」非空無一切,乃是「道」的存在形態。旨言之,乃是指「道」在生成宇宙萬物過程中的一種混沌狀態。「名」亦是稱呼之義。「始」即起源、始端義。「有」形容「道」的存在形態時,包容了「無」與「有」兩個層面。相對「無」說,「有」指「道」。「母」指本、根源。
文匯報:老子的許多名句也被現代人經常使用,有的是否被現代人濫用?譬如「上善若水」。
宋:喜歡這句話的人,應該通《道德經》方能真正理解其含義。「上善」至高之善。「若」像,喻也。「善利萬物」,指水最能滋潤世界萬物。「不爭」,指水從不與萬物爭之,惟付出,不求酬報。老子此指水的特性與「道」相近。以水喻人,老子認為完美德行者應具水的這般品格。告誡人們應傚法天地自然之道。惟如此,才能天地人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