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剛
為了減碳排放,我們都認真和積極地發展再生能源。內地對此毫不落後,不少水力發電站支持了山區和後進地區的發展,太陽能已走進了無數家庭,風力發電站也陸續興建。本港在數年前已經建成了一座孤零零的風力發電站,那是示範性或者試驗性的,後來興建離岸風場的計劃出台,隨之而來卻收到環保界的反對聲音,據說是恐怕會影響白海豚生態。事情往往像一個銅板有兩面,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生活要利用風能,卻觸動了白海豚生活的生態鏈。
而一個更大型和尖銳的例子近日在英國發生:
英倫雖小,但煤的蘊藏量高,採煤歷史悠久。以前人們常稱「霧倫敦」,是因為居民以燃煤取暖及舉炊,碳和懸浮微粒排放嚴重,加上倫敦多雨多水氣;自改用煤氣及電力作家庭能源後,倫敦已一改面貌。可是,煤終究是產生碳排放的元兇之一,而且資源始終有盡,因此,英國一直致力發展再生能源。
據稱,英國是歐洲最具風能潛力的國家,其東北隅的室蘭群島(Shetland Islands)曾錄得最高風速和最長持續風速的世界紀錄,其中一小島上的風力發電機亦曾創下59%設計效率的發電能力。因此有發展商決定投資八億英鎊,在島上興建擁有一百五十座風力發電機的全歐最大陸上風場。
這一項目不單可帶來福祉,更為島民帶來成千上萬鎊的年收入,這更是英政府二○二○年前建造一萬座風力發電機的環保計劃的重要支持。但計劃最近迭起風雲,幾個團體揚起反對聲音。他們首先認為注鉅資用在節能和減廢將更有效;又有環保人士提出,風車會破壞室蘭自然景觀;保護雀鳥團體則認為風車會打擾生活秩序等等。在各種言論的鼓勵和帶動下,二百多島民有六分之一簽名反對這項目,使政府和發展商進退維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