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芸芸美國出生的華人九十後裡面,能有多少個像Eric般糅合中西文化學養的孩子?圖為中國駐美大使館補習學校的孩子。 資料圖片
任 方
Eric在1995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哥倫布斯,他的父母都是八十年代末赴美留學的華僑。
Eric出生後不久爸爸才從長期的留學中解放,在加州找到了一份工作。全家為此從俄亥俄州搬至加州。襁褓中的Eric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旅行。由於當時父母仍屬於窮留學生行列,為了節省,他們全家駕駛著裝滿了自家簡單家當的二手雪弗萊車開始了在美國因工作而遷移的奔波。
接下來他們從北加州搬到南加州,從加州再搬回俄亥俄州,又從俄亥俄州搬到紐約州。Eric在遷移的過程中漸漸成長、懂事。當他們的車子在1997年開進紐約州州府阿爾伯尼時,看到路旁層林盡染的林木,兩歲多的他竟然驚嘆說:「這裡的樹木有不同的顏色,一層一層的,真漂亮。」住進公司臨時安排的酒店,他很困惑地問媽媽:「為甚麼這個房子沒有廚房?我們在哪裡做飯?」媽媽說我們在這裡只是臨時住幾天,沒有廚房。他接著又問:「為甚麼總是臨時?甚麼時候是不臨時?」
孩子每次在搬家的過程中都非常勞頓,常常是手放在嘴裡呼呼大睡在車後排的小座籃裡。父母為了趕路,很少在路上休息,所以Eric的紙尿褲在取下時總是沉甸甸的,但乖巧的他似乎永遠都沒有抱怨,醒過來時就將大大的眼睛投向車窗外,觀察風景的變換,開始了他自己對自然界的探索,學會了問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他很早就總結出這樣的道理:從加州往紐約行駛中兩旁的林木愈變愈密,愈高大愈茂盛,他還觀察到了平原、沙漠和山區的不同。在他幼小的心靈就儲藏了比別的小孩多和深的「為甚麼」。
由於父母當時工資都不高,沒能力送他去幼兒園。於是外婆從中國去看護他。第一次見外婆,Eric已經兩歲了。讓外婆大吃一驚的是他竟可以坐在地板上幾小時都沒有聲音地拿著積木裝載圖將桶裡的積木搭成不同的形狀;他還可以幾小時不停地坐在電腦前,玩電腦遊戲,當我問他,你幾歲開始玩電腦時,他腦袋一歪不無得意地對我豎起兩個指頭:「兩歲。」
五歲的時候,Eric開始在一個教會學校唸Kindergarden(學前班),每天都去學校,但時間不長。在Kindergarden,他學習生活中最基本的東西。用Eric的話講就是:「學前班我們不學數學和語文,而是學習怎麼分享,怎麼尊重別人和怎麼適應作息時間。」也是從這個學校裡他學會了同學過生日時,要給他們開生日Party,要送禮物。他懂了:「禮物只是心意的表達,不一定要很貴。」
六歲他開始上小學,他那麼熱衷於上學,開學的前一天晚上他竟然都睡不著,不停地跑到媽媽的房間詢問:「你們可不能忘了準時叫我起來。」由於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玩電腦,所以在一年級的期末作業上,他製作了一個小節目,在電腦上畫了一隻鳥,在圖上還加注了東南西北的方向,並配上了令人遐思的配音:「冬天來了,這隻鳥向南方飛去。」他畢竟只有六歲,老師驚訝地問他,這個作品是否有家長幫助,他歪著腦袋看著老師:「為甚麼要家長幫?鳥在冬天的時候怕冷了,沒有東西吃了,都要往溫暖的地方飛的。這個我早就知道。」老師說:「那麼這個配音呢?」Eric瞪大了眼睛:「我早都學會配音了,本來我還想讓這隻鳥飛起來,但是後來時間不夠,我就沒有做完。」老師豎起大拇指說:「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Eric不是一個張揚的孩子,他甚至有些靦腆,可老師的讚揚讓他激動不已,回家後,他興沖沖地給父母描述和老師交流的情景。從此後,他和那個博士學位的年輕男老師Shawn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老師有時因故不能出席讀書會時,Eric被授權像小老師一樣給同學們唸書,因為他認識的字要比同班的大多數同學都要多幾倍。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Eric初婚的父母在北京的高校工作,他們赴美國時,為了節省在美國的開銷,在西單、西四等很多賣便宜棉織品的商店一打一打地購買日常用品,然後放在蛇皮袋中大包小裹地扛著赴美。Eric大概永遠都不會理解父母這樣的創業史和當時中國的狀況。在他的腦海裡,中國的人那麼多,長城那麼好玩,烤鴨和一切東西都那麼好吃。
即便父母在那個時代的拮据中養成了非常節約的習慣,但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上,他們從不吝嗇。Eric上小學後,他媽媽就制定了一個計劃,要盡可能多地送他回中國,讓他不能脫離了中國的根,要學習漢語。二年級的暑假他和外婆回到中國,然後每隔一年就回來一次,一呆就是四十天。幾乎每次回國都會是在炎熱的七、八月(暑假),外婆帶他坐地鐵遊上海的磁懸浮、科技館,坐大巴上長城、遊故宮、遊杭州……在陽光下奔波,常常是滿臉滿身的黑汗水,再熱的天他都一身熱情,對任何景點,任何小吃,任何人都充滿了興趣。在學校裡,當同學們知道他來自美國,都很新奇地讓他教英文,他對老師說,很多人都讓我教,不如我們學完繪畫後,再加十分鐘,我來教英語。回到美國後,他對媽媽說,中國有這麼多小朋友需要學英語,我可不可以在那裡辦一個班級?2001年他就設計和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小字英文輔導公司」。同時,在美國的學校,他開始將中國的照片選擇性地做成一個短視頻片,給美國的同學展示中國長城、兵馬俑,最終在小學學校他的班級開設了每天中午五分鐘的中文學習班。
年齡大一些時,他關心的事已經不同以往了。他將從前停留在電腦上建立公司和設計名片的生意發展到有據可依的書面狀態。二零零七年,他參加了一個州立企業計劃書比賽。他的「Inlight」三人少年組通過SKYPE,通過Google聊天和文檔及電話交流,將幾個人的想法綜合統一,最後寫成了一份長達四十五頁的報告,附有多張財務報表和分析,這份商業計劃書最終贏得了第一名。
Eric今年14歲了,他初中畢業後就被美國前十名之一的一所高中錄取,申請和錄取的過程極長,極難,他一關又一關,從容地通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面試,從學習成績,創業,領導,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展示中,一舉奪魁。
可以說Eric是一個邊緣人,兩種文化在他身上有相去甚遠的東西。比如,在中國第一次游泳,在換衣間他看到那麼多人在大庭廣眾換衣服時,他十分地不解,6歲的他當時就失聲喊道,「我要去獨立的房間換衣服。」在美國,每當朋友們對他們常年和外婆生活感到不解時,他要費口舌解釋,這是中國的文化,愛護和贍養父母。
天地如此大,Eric綜合了美國的務實和中國文化的謙遜。他說,雖然我來自中國的家庭,但我是美國出生和成長的,我更多是美國人。處於邊緣但又能深入兩者其中。不像父母輩,對貧窮,他毫無畏懼。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業,通過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