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90後」女生曾軼可的歌傳遍大江南北。
剛剛過去的09年上海書展,24萬書迷沉浸書海,短短7天銷售額高達3,8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場景在幾十年前的內地幾乎不可想像。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內地新聞出版事業在曲折中前進。1950年出版圖書12,153種,總印數2.75億冊,年人均圖書0.5冊。到「文革」前,圖書品種數增至1950年的1.66倍,印數是7.89倍,人均圖書增至6倍。在這一時期,「紅色經典」佔據主流,包括大量馬列著作以及《紅岩》、《紅日》、《暴風驟雨》、《創業史》等本土經典小說。
文革時期,民眾一度「無書可讀」、「有書不敢讀」,出版業一片「書荒」景象。1978年底以來,隨着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絕跡多年的文學作品開始解禁,被壓抑的閱讀飢渴全民爆發。
一位讀者回憶說,當時無論是書店還是圖書館,每天都有大量排長隊的購書者和借書者。1979年底,為了擁有張揚的長篇小說《第二次握手》,他曾冒着刺骨寒風到新華書店搶購,結果書沒有買到,反而被踩傷了雙腳。而在此之前,他曾為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而擠傷雙臂。
如今,購書難的局面一去不返。內地圖書品種已由1977年的12,886種增至2007年274,376種,出版社從70餘家變為近600家,期刊品種由600多種增至9,363種,報紙品種由200種增長到2,081種,音像製品從1978年398個品種、3,030萬張發行量、3,000萬元人民幣產值,到2006年的37萬種、4.61億張(盤)發行量、35.17億元產值。此外,電子圖書已有50多萬種上市,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傳輸的報刊已有3萬多種,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網絡遊戲產品已有300多種上市等。
即使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下,截至今年7月,內地圖書銷售依然增長20%,新媒體出版增長40%,新聞出版產業產值增長30%左右,投資增長了36%。據統計,新聞出版產業的產值已經逼近萬億大關,佔據了整個文化產業的70%以上的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