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九年義務教育下,中國基本達成了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圖為安徽小學生在上課。 資料圖片
——文盲大國變身人才大國 人均壽命從35增至74歲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劉凝哲、江鑫嫻 實習記者 王添翼
從「東亞病夫」到「健康強國」;從建國前國民人均壽命35歲到現在的74歲;從基層醫療「缺醫少藥」到各級醫療機構「遍地開花」、大型綜合醫院國際知名,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中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人民健康水平也不斷改善,主要健康指標目前已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除了醫療,中國建國60年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奇跡:從80%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再到全面推進高等教育……談及60年來中國教育的發展,教育部部長周濟總結稱,60年來中國通過教育的發展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跨越。未來的目標是全速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建國初期,在過去一個世紀中飽受內憂外患的中華大地滿目蒼夷,民眾中傳染病、寄生蟲疾病、營養不良疾病肆虐,人均壽命不足35歲。
在建國後的前30年裡,新中國將衛生工作的戰略重點放在「預防」上,中央政府通過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實施國家免疫規劃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使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促「衛生保健革命」 有效控病全球讚
基於這30年堅實的「軟性基礎」,目前,全國甲、乙類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從1949年的每10萬人中2萬發病下降到2008年的每10萬人268人發病,並成功消滅了天花和絲蟲病,實現了無小兒麻痹症目標,在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階段目標,有效控制了麻風病、血吸蟲病、瘧疾等曾經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疾病。結核病、愛滋病、乙型肝炎等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地方病嚴重流行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生活質素及醫療條件的改變,中國的疾病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諸如癌症、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病取代傳染病和地方病成為死亡的主因。內地政府積極推動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精神病、惡性腫瘤、口腔疾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工作,發起全民健康生活行動,在多方面努力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控成效顯著。
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已達74歲,人民平均壽命的增長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其它國家,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將此成就稱為「中國的衛生保健革命」。這場中國官方的席捲「世界1/5人口」的革命,對於新中國來講,意義絕不僅於此。
發展全民醫療 政府「軟硬兼施」
建國伊始,內地存在醫療設備簡陋、醫療技術水平低下等一系列極為嚴重的問題,而且當時的醫療機構基本上集中在城鎮,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缺醫少藥,得不到基本的醫療衛生保障。
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08年底,全國擁有衛生機構27.8萬個,另有村衛生室61.3萬個,覆蓋城鄉居民的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全國醫院床位總數403.6萬張,每千人配醫院、衛生院床位2.83張;全國衛生人員達616.9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達93.8萬人;全國每千人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8人。
與此同時,衛生系統的服務和保障能力以及技術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群眾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據統計,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不含村衛生室)診療人次35.32億,住院治療人數11483萬,其中孕婦產前檢查率達到91.0%、產後訪視率87.0%,住院分娩率94.5%;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已由建國之初的1500/10萬下降至2008年的34.2/10萬,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1000分之200下降到2008年1000分之14.9,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國內已建成一批代表國家臨床醫學最高水平、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大型現代化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基本形成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各級綜合醫院、各類專科醫院相銜接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以及縣醫院、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為節點的農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
醫療保障覆蓋全國 11億人受惠
在積極建設發展醫療衛生「硬件」設施的同時,中國政府也同樣重視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建國初期建立了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上世紀90年代,中央政府啟動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推進各項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並取得了明顯進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穩步推進,到2008年底,全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3.18億人。
其中,農村醫療救助覆蓋了全部農業人口的縣(區),65%的縣(區)開展了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商業健康保險蓬勃發展。目前,各類保障制度覆蓋了超過11億城鄉居民,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為廣大城鄉居民提供了化解醫療風險的保護屏障。
城鄉醫療服務體系的日益健全完善,為城鄉居民提供了綜合、連續、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自然災害中,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