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高等教育大眾化下,中國從「文盲大國」變成「人才大國」。圖為廣州大學畢業生。 資料圖片
今年初,教育部「掃盲教育處」從編制中取消。最後一位「掃盲教育處」處長王岱表示,此舉並非意味着中國不重視掃盲工作,而是我們的文盲快掃完了。這句看似輕鬆的話語背後,是中國幾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更高達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幾個村子都找不出一個識字的人。為此,建國之初,中國就決心提高民族素質、普及義務教育。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1986年,國家頒布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實行九年義務教育。2000年,中國向世界兌現承諾,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1.6億學生免交學雜費
2008年9月1日,對於所有小學和初中的貧困學生來講,學費不再是問題。從這一天起,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1.6億學生都不必再繳交學雜費。自此,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的教育理想成為現實。「這是窮國辦大教育的奇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這種奇跡也發生在他身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恢復高考,朱永新可能永遠上不了大學,更談不上達到如今的地位。
每10名高中生6名升大學
受文化大革命影響,中國的教育事業停滯了近十年。1970年中國甚至廢除了高考,直至文革結束後1977年才得以恢復。1977年那場高考,不僅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也使中國高等教育取得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提升了中國核心競爭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隨後,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期,已不再是少數人才擁有的「奢侈品」。來自教育部的一組數據表明,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1萬高校畢業生,到今天的611萬;從100個考生只錄取四五個人,到今天每10名考生中就有6個能考上大學—60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完成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飛躍。
面臨多項深層次問題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一個個數字與事實向世界顯示着中國教育的實力和潛力:中國15歲以上人口和新增勞動力平均接受教育超過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數達到8,200萬人,均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即便如此,教育部部長周濟仍然認為,目前中國的教育水平離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仍面臨着釵h深層次的問題。一是人才培養結構不盡合理,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嚴重不足;二是城鄉、地區教育發展很不平衡,農村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相對薄弱;三是教育觀念、體制、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後,素質教育推進難度較大;四是經費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
談到未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周濟表示,面對國際間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要增強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緊迫感。當前國家正在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到2020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全面部署。據了解,該《規劃》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掛帥力推。溫總對這個新的《規劃》寄予厚望,「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制定一個讓人民群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規劃,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