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製鞋業在中國各鄉鎮發展迅猛,行銷全球。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羅洪嘯
從建國後退出歷史舞台到重返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曲折前行的民營經濟是國家60年成就來之不易的縮影。在公有制一統天下的中國經濟中破繭而出的民營經濟,並未因缺少政策扶持、資金支持而倒下,民營經濟如鳳凰涅槃般從建國初期不到國民經濟總量的千分之一,發展到撐起中國經濟半邊天。民營經濟60年用不平凡改變着中國,更影響着世界,擺滿全球商場的「中國製造」、火爆資本市場的中國概念股都向世人展示着中國民營經濟的崛起。
1949年建國後,隨着國家「社會主義改造」,作為資本主義尾巴的民營經濟在公私合營大潮中被割去。從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經濟由公有制一統天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提出,要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自此中國向民營經濟打開閘門,個體戶的數量從最初的不足15萬戶發展到今天近3千萬戶,私營企業註冊戶數也從無到有增長到目前的657萬戶,目前民營企業註冊資金超過12萬億,投資總額超過20萬億。
對於民營經濟「V」型發展60年對中國的改變,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認為可歸納為三大變化。一是民營經濟復甦,導致國民經濟微觀基礎發生根本變化,單一的公有制變為多種所有制,民間資本的能量得到釋放;二是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體制正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變化。三是閉關鎖國變為全方位對外開放,國際資本進入中國,「三資」企業大量湧現。
沒有中國產品 世界很不方便
事實上,民營經濟60年,特別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營經濟對世界影響力正逐步增強。從打火機到聖誕禮品,從衣服到皮鞋,世界已經不能離開「中國製造」。如今,全球每賣出5隻打火機,就有4隻產自中國,全世界九成以上聖誕樹產自中國。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中國產3米布、2.5件衣服和1.5雙鞋,而這些產品幾乎都由民營企業生產。
美國女記者邦焦爾尼曾用一年時間嘗試過沒有中國產品的日子,並寫出《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這本書。寫書的念頭緣起於她在整理聖誕節禮物時,發現家裡的39件聖誕禮物中,「中國製造」就有25件,她感歎「美國的聖誕節簡直成了中國人製造出來的節日」。隨即她便決定做一整年不買中國產品的試驗,付諸實施後才發現,沒有中國產品,生活會產生巨大的不便。
海外尋夢之旅 併購國際名企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民企實力日漸強大,目前億元以上規模的企業達4,000多家,以前靠「賣產品」走出國門的民企如今已具備海外投資的實力,不少民企展開境外收購、海外設廠,近年來湧現出以聯想併購電腦巨頭IBM個人PC業務為代表的國際化經營成功案例。金融海嘯後,中國民企走出國門趁低收購美國悍馬、法國皮爾卡丹等國際老牌企業,更是讓世界刮目相看。
儘管當前全球經濟陷入金融危機,以外向型為主的中小企業紛紛遇到困難,但民營企業家的海外尋夢之旅從未因此而放慢腳步。滙豐銀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約70萬內地民營企業計劃在未來3年向海外拓展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