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佛山的傳統製造業民企怕未必受香港投資者青睞。 資料圖片
改革開放後,國家雖讓民營經濟重生,但是在生存空間上,民企始終活在國有企業的夾縫中,凡是國有企業不想幹、不願幹的領域民營企業才能涉及。面對國有企業持續徘徊和民營經濟發展大幅度下滑等嚴峻形勢,1992年春,鄧小平不畏高齡,乘火車南巡,再次大聲疾呼「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隨後中國開始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抓大放小」為特徵的收縮國有企業的改革。
國企讓出地盤 民營迅猛發展
「抓大放小」的國企改革收效顯著,最終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明確提出,對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將戰線過長的國有資本收縮,使國有資本從劣勢企業向優勢企業、從中小企業向大企業集中,紡織品、家電、小商品製造、零售流通等領域的國有資本大舉退出。各地國有紡織企業開始大幅壓錠、減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與此同時,江浙一帶的民營企業承接了紡織品的產業轉移,他們憑借緊貼市場的「山寨精神」、低於國有企業的成本優勢迅速佔領了中國乃至國際的紡織品市場。
與此同時,家電行業也進行了「國退民進」式的重組,小天鵝、美菱、樂華等家電巨頭紛紛改制重組併構,顧雛軍併購掛靠政府的科龍也在此行列中。2004年香港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復旦大學的演講中以「七大板斧」劈向顧雛軍,更將他說成「國退民進」過程中席捲國家財富的惡人。
一時間,有關國有資產流失,民營企業家發家的原罪問題拋向公眾,民營企業主猶如眾矢之的,遭受輿論拷問。德隆系、順馳、鐵本等民營資本的風頭人物終因觸及國家法規紅線和誤判投資形勢而馬失前蹄。萬通董事長馮侖甚至認為,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超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裕如,持續發展。
中央政策扶持 衝擊「玻璃門」
在中國的民營經濟遭受20世紀以來最大質疑的時候,2005年2月,國務院終於出台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民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非公36條」規定,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包括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等行業和領域,並承諾為它們提供融資上的支持。國家在政策上為民營經濟進入國有企業控制的壟斷領域開了一扇窗,但是中國要想實現全領域的「國退民進」,民營企業仍需有勇氣衝破豎在面前的「玻璃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