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APEC峰會上,20位各國領導人集體穿唐裝亮相。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朱姝哲
服裝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賦予人們不同的社會角色,它仿若袖珍的戲劇,卻演繹着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縱觀新中國60年的變遷,點點滴滴都體現在老百姓的穿衣打扮上……著名服裝評論家、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史教授包銘新詳細回顧了新中國建立後服飾發展的起起伏伏。
1949-1957:理想主義旗幟飄揚 代表服飾:列寧裝、布拉吉、小腳褲
新中國成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一切被賦予理想主義的色彩。這一時期的服飾仍呈現中西涇渭分明的態勢。一方面,廣大農村和城市下層民眾仍維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裝水準;而沿海城市中剛剛從舊社會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裝革履,一部分追隨時尚的年輕人學來了歐美的搖滾作風:「腳蹬火箭鞋、身穿小腳褲」,因為太過新潮,這部分人被稱作是「流氓阿飛」,但追求自由的精神讓理想主義的旗幟迎風飄揚。
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當時的中國服裝還兼具表達政治意識形態。「做套列寧裝,留着結婚穿」是當時年輕人的流行說法。列寧裝表明了當時中國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從前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也很受歡迎,成為革命和進步的象徵。
1958-1965:艱苦樸素的灰色歲月 代表服飾:節約領、回力牌球鞋
中國人曾在1960至1963年間經歷了特大自然災害,物質極度匱乏使當時的服飾發展受到了很大局限。「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購置一件新衣就如同吃肉一樣成了極為奢侈的事情。中蘇關係的全面交惡,使曾經風行一時的俄羅斯色彩的列寧裝、布拉吉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當時,為了節省布料,上海人發明了一種「節約領」,人們貼身穿一件無領棉毛衫,再將此領戴上,外面看上去好像穿了件上好的襯衫。一個「節約領」只要幾角錢,但做工精緻,領子「硬邦邦」的,即使繫上領帶也不會露拙。
雖然人們節儉成風,但當時也有奢侈的物品成為人們垂涎的對象。包銘新教授回憶說,當時他穿着一雙白色回力牌球鞋,吸引了多少同學的目光,「為了方便清洗,球鞋上還用粉筆塗得『雪雪白』,一腳下去揚起一陣粉筆灰。」想不到,2008年,中國回力鞋成為歐美潮人爭相購買的「尖貨」。從60年代的10塊錢人民幣,上漲到讓人驚愕的50歐元。
1966-1977:美學意義的徹底喪失 代表服飾:黃軍裝、毛主席像章、江青裙
伴隨着政治上極「左」思潮的愈演愈烈,文革在破壞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摧毀了當時的服飾文化,服飾標準由一般概念上的樸素而走向革命意志下的極端。有人評價這一時期是建國之後中國女性服裝的美學意義喪失得最為徹底的一個時期。
滿眼的藍綠黃,肥大單一的款式把女性身體的曲線特徵掩蓋起來。「不愛紅妝愛武裝」,旗袍、花衣服等舊時代的服裝被作為舊文化、舊傳統的代表,都在掃除之列。毛主席頭像像章成為最流行的飾品,別在衣服、包、帽子上,年輕人以此為傲。
1974年,江青親自設計了一套號稱集唐宋元明各朝服飾之大成的「江青裙」作為「國服」。當時大商場開始出售「江青裙」時,有些單位就以穿不穿江青裙作為評定一個人政治態度的標準。不過,行政命令式的推廣,最終沒有形成實質上的流行。
1978-1989:中國服飾文化的春天 代表服飾:喇叭褲、蝙蝠衫、皮爾卡丹
改革開放喚醒了國人的審美意識,人們對美的追求一發不可收拾,包銘新教授說,中國人當時對時尚的渴求可謂「世界第一」。西方文化的大舉進入帶來了凌亂與蕪雜的意識形態,但也帶來了中國服飾文化的春天。第一個服裝設計專業、第一個時裝表演隊、第一件比堅尼泳衣……中國人以極快的速度趕上了世界的潮流。
1981年,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而國際品牌的進駐讓人們接觸了更頂尖的時尚,1978年,Pierre Cardin(皮爾卡丹)作為第一個給國人留下時裝印象的國際品牌,影響了整個八十年代的中國消費者。
同時,電影藝術的發展讓人們開始爭相模仿明星們的潮流,在《廬山戀》 中,女演員張瑜每換一次場景就換一身衣服,在當時引起廣泛議論;美國電視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中半人半神的主角所戴的蛤蟆鏡、以及褲管大得出奇、臀部包得很緊的喇叭褲均成為街頭時尚。
上世紀90年代:時裝漸欲迷人眼 代表服飾:大窟窿牛仔褲、超短裙、各類品牌
1990年上半年進行的我國首次城市居民成衣化調查成果初步顯示:京、津、滬三大城市居民成衣率已達60%,這表明在80年代,我國已完成了大城市居民衣着消費由購買衣料為主體到直接購買成衣為主體的轉折。成衣化水準是判斷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80年代初,世界發達國家的成衣率在90%左右,而中國僅為20%。經過短短10年的發展,我國大城市居民成衣率上升了40多個百分點。
1998年,某時尚雜誌上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大意是:假如昨天在米蘭或巴黎發佈的一種時裝款式,今天出現在北京或上海一位女性的身上,你千萬不用奇怪。90年代,中國服裝至少在高端人群中已經實現了與世界的同步。
超短裙、露臍裝、吊帶衫、破洞牛仔褲、鬆糕鞋、哈韓族的掉襠褲……前衛的風格向保守的傳統文化叫板。各種國際品牌紛遝而至,人們的着裝意識從長期以來注重價格和款式變為更注重品牌,對名牌的崇拜成為高尚品位的表現。皮爾卡丹這個曾經時興的品牌很快被淹沒在時尚的浪潮中。中國本土的服裝設計師也開始走上國際舞台,打造自己的品牌。
新世紀:中國風席捲全球 代表服飾:唐裝、旗袍、混搭
千禧年的鐘聲敲響,歷經了30年變革的風雨,中國人對時尚的理解更趨於成熟。多元的選擇下,年輕人習慣用「混搭」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個人服飾。隨英倫、日韓、波西米亞、OL等服飾風尚先後颳起,旗袍、唐裝、漢服也捲土重來,「中國風」站在世界時尚的尖端。
在2001年上海APEC峰會上,20位各國領導人集體亮相,他們穿的都是大紅色或寶藍色的中式對襟唐裝,這一情景通過電視瞬間傳遍全球,唐裝迅速流行。這種東方韻味十足的唐裝,作為一種文化潮流和商業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