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邱益忠)沉寂一時的「宰客」問題有死灰復燃趨勢。消委會今年1月至8月接獲882宗內地旅客的投訴,較去年同期微升4.8%,欺客手法包括將水貨充當行貨、假貨冒真貨出售、訛稱產品在內地有保養或誇大產品性能等,亦有部分投訴源於兩地文化差異所致。
水貨扮行貨 內地無保養
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昨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消委會今年首8個月收到882宗內地旅客在港購物的投訴,比去年同期841宗微升4.8%。她說,其中204宗投訴涉及攝影器材,包括售貨員訛稱商品可在內地享有保養或售後服務、商品價格偏高;另外111宗投訴涉及鐘錶產品,包括售貨員訛稱內地有維修中心、懷疑買了假貨;另有95宗關於電訊產品質素欠佳的投訴。
劉燕卿向本報表示,店舖欺客手法不外乎以水貨「扮」行貨出售,或者將只有數百萬像素的數碼相機誇大至千萬像素,宣稱與實際不符,「消委會不是認為水貨有問題,但店舖售賣水貨給顧客時,應提醒顧客他們購買的是水貨,在內地未必有保養」。
部分屬誤會 價平當黑店
劉燕卿補充,部分投訴源於誤會,或者內地旅客不了解香港的做法,例如有顧客在甲店舖購買一部數碼相機後,發現乙店舖同款數碼相機便宜200元,便誤以為甲店舖是「黑店」,「香港奉行自由市場,不同店舖價錢有差異很平常」。亦有內地旅客自攜海鮮到食肆,要求廚房代為烹煮被收取「油料費」,旅客即以為被該店欺騙,劉指出,兩地文化不同,才導致有誤會出現。
唯一拒退款 店舖被記分
雖然投訴有上升趨勢,但她認為情況未至失控,她表示自從消委會推出一連串保障旅客措施後,內地旅客的投訴,由前年的1,913宗大幅下跌32.5%至去年的1,291宗;今年十.一黃金周,迄今未接獲旅客的投訴,去年則收到數十宗投訴。旅遊業議會資料顯示,一間向議會登記的店舖今年3月,被旅客投訴後堅拒退款而被記分,成為今年至今唯一一間店舖被議會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