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文:東 尼
翻拍1980年奧斯卡得獎同名電影的《我要高飛》(Fame),故事圍繞8個就讀於紐約市演藝學院的學生4年的課業生涯,人物多且歌舞部分都豐富至極,可謂是近期眾多歌舞片中集大成的佳作。
回顧近年以歌舞為主題的青春偶像劇,無可否認以迪士尼製作的《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系列最為矚目,但其過於愉悅的氣氛,又似乎使青春主題顯得實感不足(當然,這與製作公司迪士尼有直接關係)。因此,在《我要高飛》之前,筆者最欣賞的反而是《舞出真我》的首集,將青春時所遇到的挫折感與遺憾作為追求理想背後的最大動力,成功取得觀眾共鳴;《我要高飛》則更有野心同時處理數個孩子的故事,不僅僅說追求理想不易的教條,而且更帶出一個同類電影中較罕見的命題:儘管有天份,未必等於成功;在追求藝術成就的過程中,十居其九可真是失敗收場的。
所以電影中最教人感動的一條支線是夢想成為專業舞者的Kevin,他為繼承芭蕾舞教師母親的志願而入讀藝術學校,因一點天賦進校後方發現一山還有一山高,而且更被老師評為「身體過於單薄,永遠無法以舞蹈員工作維持生計」,在自殺不遂後接受現實,畢業後成為教室的芭蕾舞教師;還有最初深受老師賞識的Victor,勤力、以課業為重的Jenny,有創意並勇於嘗試的Neil,他們都有各自的「天賦」──後來才發現,原來所謂「天賦」都是不足恃,反而「失敗」更能使人成長。
正是這種「追求理想→小成→挫敗→接受現實」的模式,電影並不只停留於強說理想之重要、有理想之好的層面,反過來教人懂得接受自身的弱勢、不足,懂得接受自己永遠達不成理想的可能性,而這種在煽情以外的情感教育,可能才是觀眾最想在同類型電影中獲得的一點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