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許粵劇(廣東大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幾百年、深為粵籍人士喜好的舞台表演藝術,終於獲得世界認同。過去幾年為粵劇「申遺」奔走努力的人士,功不可沒,值得浮一大白。
熱心推廣粵劇的知音人士,高興幾天之後冷靜下來,難免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讓粵劇從此復興宏揚?
零四年崑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崑劇發燒友白先勇大為鼓舞,聚集志同道合好友,出錢出力在海內外推廣崑曲,幾年來不能說沒有收穫,可是,過程不少辛酸苦辣,不足為外人道。
白教授最為氣喪的兩點:首先,外熱內冷,海外人士慕名求看崑劇之後,無不傾倒驚艷,一看再看,在內地,賞崑熱潮還只局限在大學校園,社會反應不大;其次,中國幅員廣大,文化歷史悠長,各個地區有自己的傳統戲曲,難免有「山頭」自封傾向。
白先勇來港會見文化界,就曾經面對一個問題:粵劇藝術也面臨困境,香港人為何要參與支持復興崑劇?
陝西省有個戲曲頻道,網羅、收集全國各地傳統戲曲,延請專家研究、填補一些殘缺的古譜。據說,他們搜集得歷史最悠久的樂曲,可上溯至秦始皇之時,謂之「秦腔」,但是,已沒有完整曲譜,只是鄉間老農田中耕種時高吭幾句。
青春版牡丹亭到西安交通大學演出,戲曲頻道中人問白先勇,可有興趣保育其他瀕臨失傳的地方戲曲?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實在太豐富,難以一一保育,有些由通俗普及提升為精緻藝術,由少數愛好者鼎力承先啟後。也有不少薪傳不繼,失落於時光長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