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顏茜)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題材近期被熱炒,市傳工商銀行(1398)、建設銀行(0939)將入股台資銀行。有台灣學者指出,兩岸金融MOU簽署後,料內地銀行赴台開分行或入股投資將多是為了政策性指標,因台灣銀行業已超飽和(over banking),市場獲利吸引力並不大。
台灣大學EMBA「兩岸企業論壇」會長、台灣逢甲大學IMBA助理教授陳宣全昨在港指出,台灣金融市場滲透度高,金融產業的獲利空間有限,對內地金融機構的吸引力不大,如台灣銀行利差僅1.5%,而內地銀行利差為4%;台灣證券行的手續費折讓已高達85%,但內地券商折讓僅10%左右;保險業方面,台灣壽險市場已飽和,台灣市人均有6-7張保單。
陸資登台具政治意義
由此,陳宣全認為,內地金融機構赴台投資的政治象徵意義更大,多是受政策指引,而非商業利益驅動。相反,兩岸簽訂金融MOU將為台灣金融機構開啟內地金融市場的巨大商機,台灣業界已積極部署,希望在MOU簽訂後,可立即衝刺。「哪怕是讓台灣券商在海西地區先行先試,提供A股買賣服務,對這些券商而言已是很大一塊餡餅。」
台灣勤業眾信(Deloitte)總裁黃樹傑透露,台資銀行多已物色好希望合作的內地城市商業銀行,冀望可在兩岸簽訂金融MOU後,拔得頭籌。「什麼都已經準備好,只待簽訂備忘錄那個啟動點(starting point)而已。」
20陸企擬台第一上市
除台資機構赴內地投資外,黃樹傑指,在台灣,吸引陸資赴台投資的大勢已成,由不得政府將腳步放慢下來。台灣電子科技產業、水泥業明年將跟隨經濟復甦往上走,具投資價值。
台灣交易所亦於去年訂立目標,希望於4年內吸引200家海外企業赴台第一上市。黃樹傑透露,目前已有29間海外企業申報上市輔導,其中大陸企業佔20家,美國企業佔5家,預期明年初將有2家公司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