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遊花園:發掘新方法 教好中國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0-29]     我要評論

殷培基

 上期提及今期會談中國文化科的小組討論技巧,但筆者忽然想一改話題,因為昨天跟一位朋友說起她教導中國文化科的問題,故今期順便分享一下。

 「中文老師啊!中文老師啊!別來老掉牙的『照書讀』了。中國文化悶得發慌,我打算『求求其其』的合格就算,別來吵醒我。」

 幸好,筆者暫時無被這類型的學生用這句話傷害過,但朋友試過。朋友是一名很有心的教師,剛畢業,充滿教育熱誠,又關心學生,只是欠些教學技巧,特別是教授中國文化科,好像無從入手。

多留意時事 不要讀死書 

 其實,中國文化科是「活」的學科,學生必須對社會時事有一定觸覺,多加留心和關注,然後懂得分析及批評。筆者教授此科時,不只著重書本,反而以多方向的時事為主題,並與學生討論。因此,筆者要求學生每周交一篇新聞評論,又教他們多看新聞或文化評論,每當近日有哪些熱門話題,都與他們談論一番。例如近日舊式工業大廈翻新重修,以配合推動創意產業的主題,不妨拿來討論,可能會發現學生在創意藝術、城市規劃等方面有另一番新見解。

 朋友問:「這些話題跟中國文化科有何關係?唐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中可沒提及甚麼舊式工廈呢!」

 若我們真的認為無關係,那便是「讀死書」的表現。中國文化科既培養學生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教導他們懂得欣賞社會、國家及大自然等一切,及對其有承擔。那幾篇指定文章不過是一個「引爆器」,誘發學生對中國文化、人類社會的感知、認同及評賞。「活」的文化應被活用活學,多角度教導、多角度思考,學生才會懂得欣賞這一科,欣賞你的教學。

每日一名言 集腋可成裘

 另外,筆者也要求學生尋找一些中國的名言雋語,每天安排一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報告,講解該句話的意思及發表感想,而學生須每天做名言筆記,每人一天一句,細嚼當中深長意味之餘,他們亦能體會句中大道所在,而且可當作個人短講練習,一舉兩得呢!

 我們當老師的,最想看到學生能自學,在你的引導下,自我發現、探討及有所得著,總好過看著你搬字入口,徐徐照稿讀出,何不嘗試發掘多些新方向、新方法!最近,筆者在中化課堂上播了一首中國古箏配簫的音樂,然後再播放一首周杰倫的《蘭亭序》,再送給學生一幅留了很多白的田園農家水墨畫,要求他們將某段歌詞寫進畫裡,然後解釋詩與畫的關連,目的是由他們親手將文字送進畫中,感受詩畫同源的藝術境界。周杰倫不過是新鮮而已,至少學生樂在其中便足夠。對嗎?

相關新聞
維園年宵舖王 49萬創10年新高 (圖)
維園年宵快餐檔成交價(單位:萬元) (圖)
濕貨「攤王」最高六年作價 (圖)
夥拍港人搶攤 內地花商扯高價位 (圖)
春節疊情人節 花商看好銷情 (圖)
舖王賣魚蛋 賺錢難度高
港葡萄酒進口總值年增80% (圖)
香港《文匯報》牽頭 海外華媒合作組織成立 (圖)
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 共同宣言 (圖)
成都建蘭桂坊較港版大18倍 (圖)
蘭桂坊嘉年華 (圖)
港燈燃料帳負結餘8億 有加電費壓力 (圖)
9月訪港客升2.5% 酒店房租跌幅收窄 (圖)
膠袋稅開徵3月 市民少用膠袋8成
本港郵政 上年度賺逾3億
特首下周晤議員商政改
曾蔭權下周與立會議員約會
政經人語:辱罵前線記者 踐踏新聞自由 (圖)
辯致謝動議 議員籲聚焦施政報告 (圖)
展示標語牌阻視線 反對派被投訴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