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培基
上期提及今期會談中國文化科的小組討論技巧,但筆者忽然想一改話題,因為昨天跟一位朋友說起她教導中國文化科的問題,故今期順便分享一下。
「中文老師啊!中文老師啊!別來老掉牙的『照書讀』了。中國文化悶得發慌,我打算『求求其其』的合格就算,別來吵醒我。」
幸好,筆者暫時無被這類型的學生用這句話傷害過,但朋友試過。朋友是一名很有心的教師,剛畢業,充滿教育熱誠,又關心學生,只是欠些教學技巧,特別是教授中國文化科,好像無從入手。
多留意時事 不要讀死書
其實,中國文化科是「活」的學科,學生必須對社會時事有一定觸覺,多加留心和關注,然後懂得分析及批評。筆者教授此科時,不只著重書本,反而以多方向的時事為主題,並與學生討論。因此,筆者要求學生每周交一篇新聞評論,又教他們多看新聞或文化評論,每當近日有哪些熱門話題,都與他們談論一番。例如近日舊式工業大廈翻新重修,以配合推動創意產業的主題,不妨拿來討論,可能會發現學生在創意藝術、城市規劃等方面有另一番新見解。
朋友問:「這些話題跟中國文化科有何關係?唐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中可沒提及甚麼舊式工廈呢!」
若我們真的認為無關係,那便是「讀死書」的表現。中國文化科既培養學生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興趣,也教導他們懂得欣賞社會、國家及大自然等一切,及對其有承擔。那幾篇指定文章不過是一個「引爆器」,誘發學生對中國文化、人類社會的感知、認同及評賞。「活」的文化應被活用活學,多角度教導、多角度思考,學生才會懂得欣賞這一科,欣賞你的教學。
每日一名言 集腋可成裘
另外,筆者也要求學生尋找一些中國的名言雋語,每天安排一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報告,講解該句話的意思及發表感想,而學生須每天做名言筆記,每人一天一句,細嚼當中深長意味之餘,他們亦能體會句中大道所在,而且可當作個人短講練習,一舉兩得呢!
我們當老師的,最想看到學生能自學,在你的引導下,自我發現、探討及有所得著,總好過看著你搬字入口,徐徐照稿讀出,何不嘗試發掘多些新方向、新方法!最近,筆者在中化課堂上播了一首中國古箏配簫的音樂,然後再播放一首周杰倫的《蘭亭序》,再送給學生一幅留了很多白的田園農家水墨畫,要求他們將某段歌詞寫進畫裡,然後解釋詩與畫的關連,目的是由他們親手將文字送進畫中,感受詩畫同源的藝術境界。周杰倫不過是新鮮而已,至少學生樂在其中便足夠。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