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雨 來自香港的北大美學博士生
在07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儀式上,推選委員會對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作出如此評價:「大千宇宙,浩瀚長空,全納入赤子心胸。驚世兩彈,沖霄一星,盡凝鑄中華豪情,霜鬢不墜青雲志。」現在,這位98歲高齡長者已駕鶴西去,留給國人無盡的懷念。
創系統理論 掀科學革命
去年在北大旁聽複雜性科學這門課。現代科學呈現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兩種趨勢,相輔相成,從而引發科學方法論的變革。科學方法論主要有還原論(如西醫)和整體論(如中醫)。權威學術雜誌《科學》提出:「還原論不足之處正日益明顯。」還原論由微觀到宏觀是割裂的,所知越精細,離事物的整體本相就越遙遠,這無疑對西方行之已久、認為能發現真理的定量思維造成很大衝擊。方法論比方法更重要,它是指導性的,是哲學層次的問題,然而在內地長期被忽視。而錢學森就是針對這種科學方法論上的困境,打通從微觀到宏觀的通道,提出還原論與整體論辯證統一的系統論,令兩者優勢互補,是為綜合集成體系,確立現代信息科學及知識系統的智慧和理論,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爭先造衛星 成就歸團體
對錢學森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我所知不及皮毛,然而其慧見及那總是超越時代前沿的目光,不禁令人折服。同時,細閱有關錢學森生平點滴的報道,最讓我深為感動的,是他的品格和為人。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人民科學家」。
若用兩個字來概括錢學森的精神,那就是「爭」和「讓」。錢學森的「爭」,爭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榮譽和地位。當飯都吃不飽的中國宣布研製人造衛星時,被西方譏笑為天方夜譚;但橫空出世的「兩彈一星」,打出中國人的堅毅自強。若沒有老一輩科學家的奮勇爭先精神,中國就沒有膽量挑戰尖端科技,亦不會有今天航天大國的地位。
錢學森的「讓」,是謙讓、辭讓,讓的是個人名譽、地位和金錢。錢學森一貫反對稱他為「導彈之父」或「航天之父」,總是誠懇地說,這樣大的科學工程,不是一個人能幹成功的,一切成就歸於集體。美國準備授予錢學森院士稱號,被他拒絕,並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為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
不愛名利 只望報國
翻開錢學森的履歷,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他的「官」越當越小。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初建時,錢學森是院長,後來,他主動要求當副院長。他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後來,請求辭去政協的一切職務。錢學森幽默地說:「我姓錢,但是我不愛錢。」他把稿費和獎金上繳組織,捐給學生及西部地區的治沙事業。過去在一線工作時,他曾對夫人蔣英許諾,退休後要帶她去各地遊玩。但晚年的他從未離開過北京。原因是,他怕到外地後,地方高規格接待。熟悉錢學森的人都知道他的原則:不接受吃請、不參加任何應景活動;不題詞、不接受任何禮品;不寫回憶錄;不同意為他塑像和立功德碑;不接受採訪。極高遠而蹈中庸,這就是錢學森。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錢學森用一生的實踐,彰顯恢宏的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帶給我們溫暖和無盡的啟悟。 ■pku6166@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