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灣仔的「藍屋」
香港第一個實施「留屋留人」的社區文化保育計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於2006年3月31日宣佈會與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合作在灣仔藍屋群(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展開活化項目,在本地文化界、學界的介入之下,終於成功說服政府,讓原有居民仍可以留在住所內,避免了盲目清拆重建。不單令一級歷史建築、具80多年歷史的硬件得到保留,也最大限度減少對租客的生活影響,當中的人情味為展示保育文化,作了一次良好的保育示範。
灣仔的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及橙屋構成,藍屋及黃屋建於1920年代,藍屋布局呈長方形,在正面外牆有懸臂式露台,由鋼筋混凝土托架支撐,並附有特色地磚及木梯,屬一級歷史建築;黃屋毗鄰藍屋,有金字頂的結構,屬三級歷史建築;而橙屋則建於1950年代,樓梯正門使用水磨石地磚。
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還推出「灣仔歷史文物徑」,把區內的具歷史意義的地方連貫在一起,包括1915年興建的前灣仔郵政局、灣仔街市、茂蘿街的綠屋、石水渠街的北帝廟、太原街露天市集等。而由聖雅各福群會負責建立的「灣仔民間生活館」已成功運營幾年,通過不定期設定主題的方式,讓參觀者對本地民生有了更真切的認識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