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修
舊時度聖誕,城裡人不多,或三五成群看燈飾,或湊熱鬧唱聖詩,你說老套也好,悶蛋也好,尚且與節日有半點關係。不知從何時開始,問人聖誕到哪裡消磨時間,多了一個答案:去倒數!語未畢,對方已一頭栽進悶焗的人群中。
倒數早已在香港人心裡深深扎根,然而它並非土產,翻查一下資料,原來又是舶來之物。一九二九年德國科幻電影《Woman in the Moon》中的火箭升空倒數,是西方世界公認以為倒數概念之先,後來更成為現實中火箭升空的必然步驟。
及後每逢節日慶典,特別是除夕時分,人們習慣往城市的地標湧去,把街頭擠得死死,然後對着頭上的大型計時器舞拳高亢,好像不叫得大聲用力一點,時鐘就不會向前走。
倒數這回事,總有點與東方格格不入,傳統曆法的天干地支,彷彿是一個循環,走完了,一切又重頭開始,但西方的曆法,卻是一直累進,倒數在這種思維模式中,好比舊的可以拋諸腦後,只需向前迎接新的到來。
今時今日幾乎什麼事情,都要我等搖旗吶喊,向前邁步。除歲平安夜倒數不在話下,運動會開幕要倒數,組織周年慶典也要倒數。的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但新的一定比舊的好嗎?比如說,來年的新星能取代今年老去的嗎?來年新種植的樹可以彌補今年倒下的嗎?來年的新男/女朋友優於今年甩掉的嗎?人們追求更多倒數機會,只因沉醉於更替的理想圖景,卻不去珍惜擁有的,或審視現存的污點,希望可以一筆勾銷。
這些話不中聽,但不要緊,因為歡呼聲往往能掩蓋一切,好讓大家在倒數的盡頭有藉口擁吻。
(「一網打盡」作者楊振耀續稿未到,阿修權充替工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