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每逢過春節,小孩們最盼望的就是收到壓歲錢,壓歲錢通常裝在紅色的封套裡,也就是俗稱的紅包。紅包,亦稱紅封包,在中國廣東、香港和澳門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送紅包是中國傳統習俗,除了春節外,逢婚禮、生辰、新店開張等喜事亦習慣送紅包。但不同的是,這類賀禮性質的紅包通常禮金數目不菲,所以很多人將這類請柬戲稱為「紅色炸彈」,應邀前往送去紅包,在香港、澳門稱為「做人情」。
送紅包的習俗由來已久。不過最初的紅包,並非裝有金錢,而是用紅紙包著寫滿祝福的字條贈送親朋。到了約300年前,人們則改用類似正方形的紅紙,包裹銅錢,封作「利市」。到大約1900年,印刷技術開始普及,第一代的紅包袋隨之問世。當時的紅包袋做法簡單,僅在紅紙上印黃油,趁黃油未乾綴上金粉,效果如同燙了金字般,再配以吉利的字句即成,紅包袋的圖案亦簡單。如今,紅包不僅款式多樣,做工精美,除了紅色封套外,亦有金色供選擇。
除了中國外,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送紅包的習俗。不過,日本人是將壓歲錢裝在白色封套內,並在封套上寫上接受人的名字;馬來人則會派發裝有金錢的綠色封套。文:日月星辰(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