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永亨表示,經常吃宵夜及過度肥胖等均是胃酸倒流的高危因素,提醒市民應戒除不良飲食習慣。 本報記者李見安 攝
【本報訊】(記者 李見安)本港每20人便有一人患上胃酸倒流,肥胖是主要原因。曾有體重逾200磅的17歲青年,每當睡覺便感到「火燒心」搬的胸口灼痛,需服用藥物控制胃酸;亦有中央肥胖的45歲攝影師,經常宵夜當正餐,最後由胃酸倒流演變成食道癌。有醫生表示,嚴重胃酸倒流的病人,罹患食道癌的機會較常人高30倍,提醒市民應戒宵夜及避免吃肥膩食物。
嗜煎炸食物 17歲肥仔中招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王永亨表示,曾接獲年紀最細的17歲男患者,平日嗜吃油膩煎炸食物,體重逾200磅,求診時聲稱每當睡覺或躺下來便感到胸口灼痛,及後服用質子泵抑制劑以控制胃酸分泌後,病狀才得以改善;另一位45歲任職餐宴攝影的李先生,經常吃宵夜,煙不離手,半年前發現胸口灼痛,但誤以為心臟病,幾經求醫才獲悉患上食道癌,已接受手術治療。
王永亨表示,胃部及食道末端的括約肌是用來阻擋胃酸倒流的,由於肥膩食物難以消化,因此胃部會增加胃酸分泌,令括約肌容易變得鬆弛,造成胃酸倒流入食道,令患者感到「火燒心」的疼痛。他稱,胃酸倒流的病徵與冠心病相似,但前者多數發生在睡覺或躺下時,後者則在做運動或情緒激動時病發。
胃酸倒流患者10年增3倍
他說,全港平均每20人便有一人患胃酸倒流,每年逾4,000宗新症,較10年前飆升3倍,患者多以30至50歲人士為主,胃酸倒流的高危因素,包括吃宵夜、嗜煙酒咖啡、生活日夜顛倒、過度肥胖等;約1%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長期發炎而併發巴洛氏食道症,是其中一種癌前病變,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較常人高出30倍,而從巴洛氏食道症演變為食道癌,平均只需6年。
他指出,食道癌排在本港10大致命癌症的第6位,每年500多宗新症,患者初期會感到吞嚥不適,或毫無病徵;一旦難以進食粥、麥皮等半固體食物,病況已屆中期;倘若連喝水也困難已是食道癌晚期,5年存活率僅7%,可接受手術把腫瘤切除,再輔以化學治療。
要預防食道癌,先要治好胃酸倒流。他呼籲市民調整生活節奏、戒煙戒酒戒宵夜及睡前3小時勿進食,若胃酸倒流問題太嚴重,可以手術修補括約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