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申訴專員公署過去兩年,共接獲約40宗不滿政府部門拒絕提供政府公開資料的投訴,並呈上升趨勢。 本報記者聶曉輝 攝
【本報訊】(記者 聶曉輝)現行的公營醫療政策規定,香港居民享用醫療服務可獲資助,非香港居民則須繳付全費;以住院服務為例,香港居民每天需繳付100元,非香港居民需繳付3,300元。申訴專員公署批評醫院管理局及衛生署,以往只簡單以「身份證」判斷求醫者是否合符資助資格,並無仿傚勞工處或社署以人手同時核對非香港居民的旅遊簽證,核實其身份。醫管局及入境處的調查亦發現,0.05%公立醫院求診者不符資助資格,令公帑每年浪費117萬元至2,200萬元,歷年累計損失2500萬元至逾5億元。
醫管局及衛生署在接收病人時,採納「所有身份證持有人均符合受資助條件」的原則,向永久或非永久香港居民提供獲資助的醫療服務。
但申訴專員公署指出,為求學、投資、就業及居住等理由留港逾180天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可獲發「U」、「R」或「C」代碼的身份證,以往他們長期離港需交還身份證,但1987年以後,有關規定被廢除,令「身份證」不再屬於「香港居民」的表徵。故社署及勞工處等部門,會要求持有非永久性香港居民身份證的人士同時出示旅遊證件,以確定居民身份。
02年發現漏洞 藉口多多不解決
申訴專員黎年批評,醫管局及衛生署未仿傚社署或勞工處進行核對,屬行政失當,須予以糾正,包括盡快引入電子核實身份方法。他批評,早在2002年當時的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已知悉有關漏洞,卻一直未有解決,更曾以「培訓困難」、「登記手續需時較長」及「延長病人的輪候時間」等理由,拒絕以人手核實身份。此外,局方又在2008年11月成立一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以電子核實身份的可行性,卻又以私隱、保安及運作困難為由而遲遲未有實行。
1年近7000人不合資助資格
醫管局及入境處在12月10日至15日的調查發現,6日之內約有22萬名持有香港身份證者使用醫管局服務,當中0.05%、113人逾期居留,理應不獲資助。若以此估算,全年便有約6,800名不合資格者濫用服務,目前香港居民向普通科門診求診收費為45元,非香港居民收費為215元;住院收費的差距更高達32倍,令公帑每年浪費117萬元至2,200萬元。入境處數字亦顯示,留港期限已屆滿的身份證持有人,由2008年4月的14萬急升至去年7月的22萬,升幅高達57%。
食衛局:接納建議 研究解決
食物及衛生局表示,接納申訴專員的建議,並指跨部門工作小組已積極研究可行方案解決有關問題。發言人表示,局方在短期內探討以人手核實證件及為前線員工制訂清晰指引等可行措施,亦會評估額外核實程序對病人輪候時間及服務效率可能產生的影響;長遠則會諮詢其他決策局及部門,研究以電子方式支援人手核實措施。此外,醫管局及入境處亦會再進行留港期限屆滿而使用本港醫療服務的調查,預計今年首季有結果。
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亦承認,現時難以單靠智能身份證判斷證件是否仍然有效,醫管局會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研究利用電子方式核實求診者身份,並成立小組提升技術,防止同類事件再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