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敏從上個世紀80年代便開始研究世博。 本報記者吳玫 攝
【本報訊】(記者 吳玫)繼北京奧運後,今年中國又迎來一件國際盛事──即將於5月1日在上海揭幕的世界博覽會。從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研究世博的華中師範大學校長、歷史系教授馬敏日前受邀來港,在中文大學和康文署合辦的中華貨殖論壇上,主講《百年夢圓:中國與世界博覽會》。他認為,中國舉辦世博會最重要不在展示自身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虛心汲取他國經驗,尋找和諧宜居的城市發展規劃。
全球三大頂級盛事之一
馬敏介紹稱,世博與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並稱為全球三大頂級盛事,但其原本是19世紀英國和法國政治爭霸的產物。由於當年法國成功舉辦了一些展覽會,英國便於1851年邀請多個國家開展覽以壯大聲勢。由於這個博覽會以齊聚各國新奇發明為特色,隨後吸引越來越多國家參與。至今世博已在近30個國家舉辦了超過120次,其中美國(17次)及法國(13次)為舉辦次數最多的國家。
近年愈趨娛樂化商業化
世博的發展,經過美國和法國等國家的改造後,愈趨娛樂化和商業化,也吸引更多觀眾參展。馬敏又解釋稱,世博分為註冊類(綜合性)和認可類(專業性)兩種,前者每隔5年舉辦一次,展期長達6個月;後者則於兩次綜合博覽會期間舉辦,展期亦較前者短。例如1999年在雲南昆明舉辦的世博會則屬於園林花卉專業類。
馬敏續稱,早在首屆博覽會便有中國民間人士列席及參展,廣東籍上海商人徐榮村以「榮記粉絲」奪得首屆展覽的金、銀二獎;從1904年起,清政府首次組團正式參與在美國舉行的世博。
上海世博堪稱百年夢圓
馬敏還引用100年前梁啟超、鄭觀應、陸士諤等人的著作稱,當年這些文人志士已經提出上海舉辦世博的預想,故稱中國此次舉辦世博是「百年夢圓」並不為過。
帶動經濟效益可達到1:9
在歷史上,舉辦世博會可以促進各國文明和文化的交流、擴大國際貿易和合作,像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博會,更成功推動著名的關西經濟帶的形成。馬敏指出,世博會帶動的經濟效益可達到1:9,即投資1元可以獲得9元回報,而昆明世博會所修築的世博園,至今仍是當地旅遊勝景之一。
此次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馬敏提醒說,目標除了展示中國成就和推動經濟發展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汲取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提升中華文化素養。他認為,中國城市發展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中國投資4萬億元刺激經濟,像武漢現在就有5,000個工地同時開工,到處灰塵漫布、交通堵塞。」他指發展規劃應該有優先次序,同時運作並不能提高效率、反而易造成擾民行為。他希望中國通過此次世博會的交流和學習,尋找到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發展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