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身兼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的傅成玉(左)上月與英國天然氣集團簽署合作協議。
傅成玉一再強調,中海油「走出去」主要是要實現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以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兩個目標。08年一場金融海嘯,中國企業乘海外資產「貶值」機會加速擴張步伐,從而掀起一片海外併購潮。不過,西方國家因貿易保護主義崛起而視之為「掠奪資源」,並引起連番「中國威脅論」,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併購變得困難重重,過往受政治因素干預而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
傅成玉曾說過「哪裡有機會,中海油就往哪裡去」。但對於「去哪裡」,除了需視乎是否能創造價值之外,地緣政治因素亦在考慮之內。中海油05年以185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就因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一場政治角力鎩羽而歸,作為當時併購優尼科的領軍人物,今日重提舊事,傅成玉感受至深。
「威脅論」存在大誤解
「中海油『走出去』是希望藉此創造價值,並與對方達致雙贏,但現在外間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很多人把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與『中國的能源保障』連繫在一起。世界石油是一個公開的市場,我們到外面發展,是要實現兩個目標:第一是企業自身發展,第二是要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所以我們會採取合作形式進行,使原有項目管理人員留任。同時,我們亦不一定要把當地國家的石油運回來中國。」傅成玉強調。
有外界擔心三大油企近期頻頻出手四出擴張海外版圖,或將導致併購趨向激烈。傅成玉則認為,在國際舞台上,能源爭奪戰從來沒停止過,激烈程度亦未見減弱,所以不會因為中國企業參與就變得激烈。對於曾經頗為流行的「抄底」觀點,他的看法是「我們的海外收購是以價值驅動的,便宜不是我們最看重的因素,因為再便宜的東西,若不能增值,到了你手也沒有意義。但你認為貴的到了你手還能為你增值,還是值得,所以最終仍是看能不能增值。」
上月初中海油宣布斥資約240億元入股油氣開發商Bridas Corporation(BC),拓展南美石油勘探業務,並預計今年的資產組合及產量中,來自海外的將佔總產量約六分之一。對於「比例」的看法,傅成玉認為「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並不需要固定比例,因為石油是國際化的行業,在國際化過程中有着不同的發展階段,比例亦會不一樣,海外收入也好、產量也好,最終還是取決於一家公司的發展質量。」
注資視乎小股東意願
談到公司發展,傅成玉認為,「中海油發展至今,在其自身發展的質量和速度上,都得到了國際同行和資本市場的認可,這正可代表着中國傳統型企業的成長之路,既有高度的國際化,同時又體現了作為國有企業的特殊發展優勢,這兩個結合起來,足以證明中國的企業完全可以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只是中海油最好的發展時候還未到來,可能未來5至10年會發展得更好、更快。」
此外,何時將母公司的資產如液化天然氣(LNG)注入上市公司,亦是經常被追問的問題。傅成玉表示,現時LNG及煉廠等其他下游資產都很賺錢,把它們注入對公司有好處,亦是市場的期望,但由於母公司不缺錢,所以最終仍是取決於小股東的意願,至於是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則有待商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