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總投資2.48億元的彭州市人民醫院項目即將竣工,該項目是福建在彭州單項投入最大的援建項目。本報記者黃嵩 攝
距5.12汶川強震已整整2年。四川省彭州市隆豐鎮71歲的李天龍怎麼都不會忘記,2年前災難如何奪走他的家人,以及突然降臨的顛沛生活。2年後,住在福建省援建的敬老院裡,有寬大明亮的宿舍與活動室,還有營養搭配的一日三餐,李天龍的傷痛正慢慢癒合。但最近,老李又有了新的憂愁,因為幫助他們重建新家園的福建援建人員就要陸續離開。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黃嵩
2年來,和這些人由陌生變熟悉,到現在似親人一般,老李傷感地說:「沒有他們,我應該活不到今天。」在莆田市援建的白馬中學,看門老伯告訴記者,最近幾天,常有援建人員下了班到學校門口和孩子們合影留念。2年前,他們剛到時,這裡還是廢墟一片;而今留念的相片上,背景已換成他們親手建造的學校、醫院、水廠,這裡一磚一瓦都藏着記憶。
難說再見 一磚一瓦皆寄情
「很難想像最後分別的場面,也許不要告訴老鄉為好,悄悄走吧。」福州援建人員小林動情地說,老鄉家裡娶親以及大年三十,他都是當地人家的座上賓,這份情實在難以割捨。他還說,就算回到福建,自己吃菜或許會習慣性加點辣椒,聽到四川腔的普通話也會感覺格外親切。
隨着近日大批援建項目的完工,福建省前指辦公室的孫建平正忙着做最後查驗。同時,他還在撰寫一份關於「後援建時代應該如何進一步加強閩彭合作」的報告。他認為,這麼多大項目一下子建成,如何讓當地更合理的運營是急須思考的問題,這方面兩地還會有更緊密的交流。
合作不斷 冀常回家看看
在彭州,最捨不得福建援建人員的當屬在指揮部當秘書的小孫。從第一批援建人員到彭州起,作為當地人的他一直負責打理他們的辦公和生活。小孫說,剛開始,吃喝拉撒睡都在板房裡。「四川夜裡多雨,雨點敲擊板房屋頂的響聲如戰鼓一般,時常讓大家一夜無眠。」他依然記得,因餘震不斷,很多人半夜會條件反射似的從床上彈起來,之後再也無法入睡。
全程見證福建人在異鄉的援建生活,小孫覺得自然條件的苦難都好克服,對家裡妻兒的思念最難捱,有些援建者甚至還因此得了抑鬱症。「他們應對的唯一辦法就是強迫自己忙到一刻不閒。」
正是這一刻不閒的付出,使福建用2年時間幫助當地建成了總投資超33億元的143個項目,使彭州的市政建設向前推進了20年。今日的彭州有了富含八閩風味的南安大道、白鷺樓、閩西人家。小孫說,當地人最大的願望就是福建的兄弟能經常回「家」來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