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淑貞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語文及翻譯學部高級導師
自16年前在悉尼Macquarie University的小書店內遇到Norman Fairclough的《Language and Power》,從此便迷上「語言」和「權力」間的各種問題。
過去數十年,許多學者如Pierre Bourdieu, Michel Foucault和Jurgen Habermas等都告訴我們,語言正透過各種文體和結構來打造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因而形成權力分布不均的情況,甚至有學者強調「語言等於權力」。這或過分誇張,卻也有跡可尋。
西方童話 灌輸道德標準
西方童話(folktales)如《Snow White》,《Cinderella》和《Sleeping Beauty》,故事裡的「好」、「壞」都和「美」、「醜」掛u,而故事中的女孩子多只能透過男人才能得幸福。難怪有人說,這些以children story形式出現的文體,正在向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和說故事的人,灌輸某些權力和道德標準。再往深處想,如果folktale存在性別歧視(sexist),那麼《Snow White》中強調白色皮膚是美的標準又是否帶有種族歧視(racist)的味道呢?
亂用代名詞闖禍 被斥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語言(sexist language)是既有趣卻相當嚴肅的性別問題(gender issue)。Gender與sex不完全相同。Gender指socially constructed的性別,這種性別建構於人的社會角色;而sex是從biologically constructed來說的,以生理構造來分辨。換言之,一個男人(male)在骨子裡可以是個「女人」(a socially constructed female)。在一個沒有偏見的社會中,gender和sex不能構成社會的issue,但現實社會多未能盡如人意。簡單如許多職業名詞都是socially marked的,如secretary、teacher、nurse等多令人想到是個女的,而lawyer、banker、doctor又令人想到是個男的。
廿年前,筆者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看了論文幾頁後,就極不客氣地說:「Your thesis has embarrassed me!」他接虒挭嚏G「You use the pronoun "he" to refer to any teacher. But you are a woman, and you ARE a teacher!」這是我首次見識到何謂sexist language,也學會了用he/she或they來形容某種職業,以免給人說sexist。
詞彙修改 歧視仍在
Non-sexist terms在過去20、30年間不斷推陳出新:例如fireman改為firefighter、mailman變mail carrier、chairman改為chair或chairperson、man-hour轉為working hour、policeman and police woman一律稱為police officer等。但用了這些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的詞彙,難道就沒有性別歧視嗎?英語教學有一種聲音認為,隨茪k性社會及經濟地位提高,語言中的性別歧視會是過氣的、政治不正確的社會現象,因此若要把英語學好,就得了解這些文化現象,並且掌握這些新詞彙。想法雖然沒錯,但我認為更正確的態度是:要認真正視語言、性別和權力所帶出的意識問題。詞彙即使改了,歧視現象卻未消失,正如男女社會地位尚未平等一樣。我常問學生:「Is sexist language via the language or in the language?」
語言充滿不平等,除在sexist language可見一斑外,也可在其他方面感受到,如對動物、少數民族和殘障人士的修辭用語等。這自是後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