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球製成品出口中,中國所佔份額不斷增大。
【本報訊】(記者 李永青、實習記者 蘇蔚筠)在中國內地設廠的企業近年面對勞力短缺及通脹等問題,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市場憂慮內地出口競爭力會被其它亞洲新興國家追上。但據世貿組織資料顯示,全球製成品出口中,中國所佔份額由2000年的4.7%擴大至2008年的12.7%。貿發局解釋指,數字反映即使生產成本上升,技術層次較高及較高檔生產品仍留在珠三角地區生產,使中國競爭力仍能保持;受影響的僅成衣及製鞋業等,其他行業未受影響,短期內也未見得有任何新興地區的產地規模能取代中國。
勞工生產技術 勝亞洲新興國
港商對中國的競爭力仍充滿信心,當中理由包括中國勞工生產技術比新興國家優勝。貿發局調查顯示,受訪公司認為最具競爭力的首五個地區全部位於中國。在計劃設立新廠房的公司中,有近五成仍選擇珠三角。因此,即使面對生產成本上漲及新興亞洲國家擴大海外市場等不利因素,在短期內中國不易被取代。
據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業工人的人均產值高於越南、孟加拉等新興亞洲國家。因此,儘管中國勞力成本較其他地區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力卻更勝一籌。此外,中國不少發達的工業集群為生產商帶來莫大益處,能在當地採購供需品,提供貨運代理,在穩健供應鏈支持下,生產效率也得以提高。
擁發達工業集群 供應鏈穩健
貿發局高級經濟師黃醒彪表示,內地發達的工業集群、高效率的勞動力和基建系統,可抵銷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雖然有廠商為節省成本和分散風險,會把勞力密集和價格敏感產品生產線遷往其他亞洲產地,但短期內並沒有其它產地的規模大得足以取代內地,特別在製造高增值和高技術水平產品方面能令其繼續穩佔環球供應鏈的重要席位。
生產效率高 抵銷生產成本漲
無可否認,近年由於內地生產成本上漲,促使部分買家重整採購策略,貿發局報告指出,以越南為例,它對美國出口的產品集中在服裝、鞋履和傢具,去年這些產品佔該國對美國出口的63%。柬埔寨及孟加拉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超過90%為服裝。雖然這等國家出口增長近年加快,但市場佔有率仍落後於中國。
由於新興亞洲國家擁有大量勞動力,促使不少大型生產商把大眾化低價成衣及鞋履轉到新興亞洲國家生產。貿發局報告指,美國市場九成服裝進口皆是從這些新興國家輸入;歐盟市場也大同小異。即便如此,中國在歐美的傳統輕工消費品(如服裝和鞋履)市佔率仍增加。因此認為,中國的競爭力不僅在於價格,而是基於一籃子因素,如產品的質價比、基建支援、交貨時間以及靈活變通的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