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友凱(中)表示,思覺失調病人容易「自我標籤」,因此其家人及朋友要主動幫助他們重建康復信心,及降低復發機會。 香港大學醫學院提供
【本報訊】(實習記者 曹人穎)早前一名17歲男生跳樓身亡事件引起公眾對思覺失調的關注。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全港約有7萬至14萬名思覺失調患者,最小的患者只有10歲,發病高峰是15歲至25歲,每年新增600至700個案。患者通常都會產生幻覺、妄想甚至自殺的念頭。此症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50倍,自殺人數佔所有思覺失調患者的5至10%。
愈了解病情 自殺機會愈高
港大從2005年至今以問卷訪問89名患者,以及71名健康受訪者作對照,發現41.6%患者過去一星期產生過自殺念頭,較對照組的21.1%高約1倍。患者自殺念頭主要與其心理因素及臨床因素有關,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教授陳友凱指出,患者絕望心態及抑鬱症引起的衝動是他們產生自殺念頭的主因,而患者愈了解自己的病情,自殺的機會愈高。
陳友凱解釋,社會對思覺失調病人及康復者評價負面,容易令病人及康復者「自我標籤」,並對將來感到沒有希望及消極,「社會的關懷對患者很重要,若患者情緒有異,其家人及朋友必須要多加留意,幫助他們重建康復信心及減低復發機會」。現時大部分年輕人喜愛上網,葵涌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蔡穎怡建議,家長多關注年輕患者的興趣愛好,通過網絡與子女溝通,從而了解他們是否受情緒困擾。
醫生短缺 每人照顧百患者
醫管局思覺失調服務計劃自2001年投入服務後,香港思覺失調病人的自殺率由3.4%減至1.1%。不過瑪麗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羅志榮透露,現時醫管局在治療思覺失調的人手短缺,每名醫生平均要照顧80至100名患者,情況欠理想,「最理想是1名醫生照顧約20名病人,希望當局增加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