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做事真有計劃。
香港人的計劃體現在各個方面:政府、公司、協會、個人等等,都會做計劃。提前做好計劃後,便逐步按此行動,就算未來有變數,也多是計劃時已經考慮到的變化,然後在不同的預設背景下,選擇不同路徑走下去。
學校計劃多 照章辦事
因為來港擔任駐校教師,所以我也關注到香港學校的計劃,諸如他們的財務計劃、校務計劃、發展計劃……印象最深的是各校的校歷,一年的開學日、正式上課日、中西節假日、水運會、陸運會、家長教師大會、八達通繳費日、教師發展日、統一測驗日、試後活動日、學校旅行日、中五和中七歡送日、最後上課日……一年將要做的工作在校歷表中點滴圈注、一目了然。開學時,每位教師將校歷張貼於醒目的位置,抬頭可見、觸手可及,就算有意外狀況,也會根據校歷調整;絕對照章辦事,工作日和休息日嚴格區分,不可隨意佔用與更改。
活動有安排 緊密精確
與四川綿陽中學和北川中學的文化交流,金文泰中學的計劃可謂詳盡,短短5天的活動,從第一天早7點出發到最後一天深夜12點回港,安排得緊密精確,甚至連短短5分鐘的眼保健操也羅列其中,令內地學校不得不感歎港人做事的超前與精細。
在香港同工的影響下,我們內地教師也養成了預先計劃的習慣。美玲的家人由內地訪港,她也制定了一套接待計劃,包括住宿安排、遊覽景點以及備註與備忘等,面面俱到,以至於我們都開玩笑地說她「越來越像香港人了」!
我想港人的「計劃意識」源於西方教育,它影響着港人的思維和言行,表現出高效、守時、程序化的特徵,如同一隻精準的鐘,規劃好每一步,嚴格按照預先的設定,在相應的時間、相應的位置、做着相應的事。計劃的優勢在於予人一種安全感、確定感,港人擅於把模稜兩可的、玄妙變化的未來,變為可知的、看得見、摸得着、能夠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白紙黑字,有憑有據,隨便忽悠怎能了得?
人去也上菜 偶見呆板
不過,計劃有時也顯得呆板。一次參加晚宴,我旁邊的一桌已興盡人空,只是恰好此時又上了一道麵點。令我詫異的是,服務生仍機械地按照上菜計劃,將一盆麵食逐一分至10個小碗中,有板有眼得無一處折扣。可事實是,客人早已帶同隨身物品離席多時了,誰來享受這空桌空座前的10碗美食?計劃,該變通時是否也該變通呢?
這也許是香港與內地的又一大差異吧! ■賈祺(四川省綿陽中學高級教師) (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